5.边界条件对语篇意义的制约 诗歌语篇的边界条件即语篇的发生语境,它通过语篇主体对诗歌的意义生成产生影响,只有符合语境规约的意义结构才能最终决定语篇的整体意义。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我们将影响诗歌意义生成的语境规约分为:概念逻辑规约、人际规约、语篇规约。 5.1 概念逻辑规约。 语篇意义必须符合语篇主体的认知常规和语篇意图。上文介绍非常规巨涨落时,就指出意义核心的生成需带入主体的逻辑经验才能进行。又如下例: (7)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 意义结构(a):晚年好静。文本明示意义核心。文本:“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弹琴”; 意义结构(b):对世事的无奈。预设巨涨落。文本:“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意义结构(c):向往隐逸。像似巨涨落。文本:“渔歌入浦深”“穷通理”。 从文本的响应情况看,应是意义结构(a)的能量最高。但由于诗人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天宝年间政治昏聩,张九龄作诗与王维商议对策,王维作此诗应答,言明自己没有办法,只愿隐逸,独善其身)的制约,诗歌的整体意义反以结构(c)组织生成,而结构(a)只能作为次要成分融入结构(c)中。由此可见意图规约对语篇意义生成的影响。 5.2 人际规约 请看下例: (8)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驽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出师》) 意义结构(a):边塞环境恶劣,行军辛苦。共鸣巨涨落。文本:“平沙莽莽黄入天”“风怒吼”“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砚水凝”“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意义结构(b):战争会非常激烈。对立巨涨落。文本:“(匈奴)草黄”“(匈奴)马正肥”“烟尘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意义结构(c):此战必胜。文本明示意义核心。文本:“驽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意义结构(b)和(c)彼此冲突而又无法相互取消,结构(a)无法同时与两者关联,三者很难结合在一个意义整体之中。但是,由标题可知,诗人写这首诗是为送将军出征。这样的诗具有交际功能,要受人际规约——赞扬和祝福将军——的制约。在人际规约的作用下,三个意义结构得以整合成义:结构(a)通过描写行军辛苦赞扬将军忠心报国不辞劳苦;结构(b)通过描写战争艰难赞扬将军英勇威武,不畏强敌;结构(c)则祝愿将军马到功成。 5.3 语篇规约 诗歌作为语篇类型,通过指引读者对语篇的解读规约意义的生成。卡勒曾将诗歌读者的期待归结为四种:节律期待、非指称化期待、整体化期待、意义期待。(转引自赵毅衡2016:136)而对汉语诗歌而言,“诗缘情”的文化传统同样规约着读者将诗歌的评价意义指向情感。因此,无论是描绘情景,诉说经历,还是建构故事,汉语诗歌的意义都会以情感为主观评价的核心。 综上,本文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构拟了切实可操作的互文语篇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框架如下: 在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照下,我们从互文语篇理论发展出切实可操作的语篇分析方法,并用它分析被传统语篇理论边缘化的诗歌语篇。在互文语篇分析的视域中,语篇之所以具有整体性而有别于零散堆砌的句子,是由于它从异质多元的文本意义中生成了完整、有序的整合意义。这一意义整合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意义核心的生成(在能量差的作用下通过涨落生成;语篇手段明示生成)、意义结构的生成(语篇中的异质文本响应意义核心);意义结构的竞争(得到响应最多的意义结构决定语篇意义的整体面貌);边界条件的制约(只有符合语境规约的意义结构才能生成为语篇的整体意义)。 因此,语言符号集合若要被视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语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语言符号必须构成文本,能表征由客观事件和相应主观评价组成的完整意义。(b)文本之间形成能量差,使意义核心得以生成;或者语篇中存在由语言符号明示的意义核心。(c)语篇中的文本要与意义核心形成响应关系。(d)生成的整体意义需要与语境规约的要求一致。 从语言的角度看,语篇中的语言符号不是通过线性构筑的方式连缀成语篇,而是以文本为媒介,作为整合意义异质生成的物质原料在语篇中起作用。概括来说,语篇中的语言符号有建构文本,加工文本,连缀文本,概括、评价文本四个方面的功能。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互文语篇理论的理念之上,目的在于完善这一理论,构建切实可操作的互文语篇分析框架。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互文分析的基本单位——文本出发考察意义整合过程的语篇实现。但这一框架的分析能力不止于此。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诗篇内生成的意义结构的多少及其相互关系衡量诗歌意义的稳定性,解释歧义问题;又比如,诗歌语篇的评价意义皆指向情感,但不同的诗歌情感强度不同。诗歌语篇的情感强度,乃至风格特征也可以从意义整合的不同方式进行考察。最后,如何把这一框架运用于非诗歌类语篇的分析,使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得以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下思考,也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