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与“语篇”相似的还有“话语”概念。话语(discourse)多用于英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与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本出一源。其分化是因为discourse analysis传到德国时,德语中没有与discourse对应的单词,故使用textlinguistics的德语单词指称这一研究,译成汉语就有了语篇(文本)和话语的区别。在汉语学界中,“话语”除了指称具体的语篇外,还可指称特定社团的特殊语用习惯,如医疗话语、官场话语等。相对而言,语篇研究更偏重于研究语篇的组织规律,而话语分析更强调揭示语篇的社会性特征。 原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娃 2013 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突破,《当代修辞学》第5期。 [2]克里斯蒂娃 2015 《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幼蒸 1999 《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普里高津 1987 《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5]孙飞、李清华 2004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科学思想,《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期。 [6]殷祯岑 2014 语篇意义结构的稳定性——互文式阅读的语篇视角分析,《当代修辞学》第5期。 [7]殷祯岑 2015 语篇·主体·精神分析——话语分析的精神分析方法浅论,《当代修辞学》第3期。 [8]殷祯岑、祝克懿 2015 克里斯蒂娃学术思想流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9]赵毅衡 2016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 [10]祝克懿 2010 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第5期。 [11]祝克懿 2012 克里斯蒂娃与互文语篇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24日。 [12]祝克懿 2013 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当代修辞学》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