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论语》中的“共美”教育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打开《论语》,充满“和”之智慧的孔子就向我们迎面走来。他温和、平和对生命充满尊重和喜乐,而孔子在《论语》中以和的智慧辐射了个人、人伦、整体这三个层面,恰可以为我们统一、和谐理念的形成,为民族教育和民族人才的培养提供启示。这种启示也是共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可分为三:
    首先,要在“中和”之中,培养学生树立谦和做人、处事的态度,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这是个人层面之“和”。个人层面,注重的是个人的气度与修养。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温雅谦和的态度。在儒家中和之美的传统中,培养学生的气质,要从仪态庄重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充满自信却不失谦虚谨慎等方面入手。《论语·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的形象,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同时也是一种师范——这种师范之中,饱含着崇高之美。
    其中,“威严”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论语》中反复提到了忠、恕、仁、爱等,都可以援引为“共美教育”中道德修养的引导。
    其次,要在“中和”之中,培养学生树立平和、喜乐的心态,形成理性、中和的行为,加强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这一点更强调一个人内心的理性与信念。上文提到能“安之”,还应能“乐之”。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更高境界,也就是美的境界。
    孔子是个“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仁者,并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懂得顺时变通之“和”。孔子还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为某一方面的用途,他们能上能下,能在任何位置上做最适合这个社会的人。社会需要,可以指点江山发挥才能;生不逢时亦能不辱使命并和谐生活。
    所以此“和”是个体内心与这个世界的高度和谱,是个人理想之美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一种调和,亦即是“共”。今天我们倡导教育要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儒家中和之美,就不能不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和志业指导。
    再次,要在“中和”之中培养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形成共处共荣的关系和氛围,实现整个集体的有序、和谐。此“和”以个体本身之“和”为前提,以人伦间的和睦相处为归依。
    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同中有异,就美与美之间互相欣赏,求同存异之后所实现的“天下大同”。可以说,“美美与共”与“和而不同”是一种同义关系。前者更侧重社会、国家的整体层面,而后者更侧重个人修养层面。“和而不同”是君子所为,这启示我们要在“共美教育”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差异与认同的关系。(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