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1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 陈明娥 李无未 参加讨论

    (五)反映了北京话词汇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征
    从历时的角度看,清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北京话词汇系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我们选取的1510个词语中,仅在清代京话代表作《红楼梦》中出现过的词语就达700多例。当然,也有些词语清代以前就已出现了,如:俺、不济、不中用、瞅、打、打围、穿换、才刚、搭伴、得慌、搁不住、光景、横竖、炕、剋化、几几乎、懒怠、老鸹、了不得、了手、念叨、起初、耍钱、拾掇、四下里、索性、提溜、消停、硬邦邦、扎挣、张罗、指望、准成、左近等。但大部分词语都是清代尤其是清后期才出现的,如:保不定、饽饽、不得了、不过意、成天、出花儿、出门子、厨子、搭拉、打尖、打杂儿、大家伙儿、担待、当铺、道乏、戥子、定规、赶到、搁着、怪不得、光景、害臊、伙计、可怜见、可惜了儿、来着、起根儿、清早起、俗套子、闲在、眼错不见、早半天、这一程子、左不过、作脸等。有些词语甚至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新词新义,如:保准儿、够本儿、抽冷子、搭伙计、打夜作、吊膀子、墩布、赶明儿个、呱嗒脸子、旱伞、黑下、脚踏车、节骨眼儿、老爷儿、愣、遛、品物、取灯儿、晌饭、时不常儿、什么的、涮、玩儿说、窝心、下夜、一边儿、匀溜、招、眨巴、重落等,共有200多个。在现有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官话课本中的这些词语不但体现了北京话词汇的新发展,而且具有很高的汉语史价值,为汉语字典辞书的编纂以及北京话方言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一些旧的北京土语,如:抱砂锅、茶钱、差事、褡裢儿、当铺、底下人、定更、饭庄子、放印子、干果铺、估衣铺、花子、火轮船、脚钱、教习、局子、力把、木厂子、跑海子、洋取灯儿、趟子车、戏馆子、洋车、洋货铺、掌柜的、折盅儿等,正在逐步淡出交际舞台。[5]另一方面,大量的北京话词语已被普通话吸收,如:碍事、熬夜、半拉、被窝、保准儿、本家儿、不敢当、长虫、抄道儿、称呼、成色、吃喝儿、出息儿、出外、搭拉、打价儿、打夜作、当儿、发毛、赶巧、饭食、伏天儿、浮土儿、赶明儿、哥们儿、跟前儿、够本儿、拐弯儿、管保、归着、过后、好说话儿、胡同儿、花哨、回头、街坊、结巴、将就、解闷儿、借光、就手儿、坎肩儿、口头语儿、邋遢、来着、劳驾、利落、零碎儿、溜达、罗锅、慢待、能耐、念叨、盘费、起头儿、实诚、涮、顺当、四下里、俗套子、随和、停当、头里、玩意儿、信皮儿、胰子、阴凉儿、硬朗、在行、怎么着、搌布、张罗、嘴硬、做活儿等,这些词语在《北京土语辞典》中有收录,但《现代汉语词典》中已不再标注方言词,有些只是标注了口语,说明这些词的方言特征已经淡化。另据《新编北京方言词典》,1510个词语中,仍保留在今天的北京方言的不足500个。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北京话词汇的动态发展特征。
    注释:
    ①日本的这十种官话课本分别是:《官话指南》(简称《指南》),明治14年(1881);《支那语学校讲义录》(简称《讲义》),明治34-35年(1901-1902);《北京官话实用日清会话》(简称《日清》),明治37年(1904);《官话急就篇》(简称《急就》),明治37年(1904);《日清会话语言类集》(简称《类集》),明治38年(1905);《日华会话筌要》(简称《筌要》),明治38年(1905);《实用日清会话》(简称《实用》),明治38年(1905);《清语正规》(简称《正规》),明治39年(1906);《北京官话清国民俗土产问答》(简称《民俗》),明治39年(1906);《官话应酬新篇》(简称《应酬》),明治40年(1907)。
    ②我们参阅的工具书主要有:杨玉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北京出版社,1990年;贾采珠《北京话儿化词典》,语文出版社,1990年;常锡桢《北京土话》,文津出版社,1992年;高艾军、傅民《北京话词语》(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董树人《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为突出教科书的“北京官话”特点,我们这里所选的词语,标准适当放宽,主要指与当时的“南京官话”相比,带有一定口语或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
    ③周一民认为,“解”在语音上与东北方言的介词“搁”有对应关系,参见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事实上,现代北京话中,“搁”亦有起点介词的用法,详见高艾军、傅民:《北京话词语》(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④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中,疑问代词“哪”都写作“那”。
    【参考文献】
    [1]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无未、陈珊珊:《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会话”课本》,《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李无未:《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第129页。
    [4]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5]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505-59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