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闻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C]//.闻一多.神话与诗.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②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5-328. ③钱穆.史记地名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2-443. ④收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⑤收闻一多.古典新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⑥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41. ⑦郭沫若.释祖妣[M].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⑧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5-328. ⑨秦惠田《五礼通考》卷四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11)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 (12)陈子艾.民间诗歌的起源、产生与传播[C]//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十章. (13)见《诗·召南·野有死麇》。 (14)程俊英、蒋见元说:“这首诗可能是当仲春‘会男女’的集体歌舞曲。称叔称伯,显然是女子带头唱起来,男子跟着应和的。而且不止两个人,而是一群男女的合唱。”见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242. (15)陆侃如.中国诗史(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8-19. (16)朱光潜.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J].歌谣,1936,2(26).转引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在《诗论》中,朱先生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参朱光潜.朱光潜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8. (17)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553-559. (18)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28. (19)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5-6. (20)韩高年.周陈关系、祭礼与陈地风谣本事考——以“宛丘”、“东门之粉”为例[J].文献,2001,(1):54-66. (21)以往说诗者多以为此句“缟衣綦巾”指男子的妻子,实际不是。诗云“聊乐我员”、“聊可与娱”,“员”《韩诗》作“魂”,此二句意即使我神魂颠倒,姑且得到了快乐,实指“会男女”。由此来看,“缟衣綦巾”当指诗中所言“东门”之外的游春女子之一。作者与其素不相识,因这是春季“会男女”之时,故言“聊”(姑且)。 (22)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3)《山有扶苏》一诗,《序》以为“刺忽也,所美非所然。”忽指郑公子忽,即郑昭公,他不娶齐女文姜,而娶于陈,遂失齐援,时人刺之。或以为说与诗本文无关。其实公子忽一反常礼,不娶齐女,视此为齐女怨之之辞,亦无不可。《序》说或有所本。 (24)(25)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4.7. (26)闻一多认为这种隐语在乐府民歌中尚存遗风,《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见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M],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2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点校本.257. (28)闻一多.说鱼[M].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29)叶舒宪认为《诗经》中的采集、投赠母题与原始的爱情咒术心理有关。见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74-8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