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清代前中期,变局中的清末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进步女性更多的空间、自由和机会,使之能一再冲破“天罗地网”,不再久困阃庭,而清末西风东渐,开启了闺阁眼界,更酝酿出女性的解放意识。清末女诗人的“风云之作”,在新旧社会过渡期间,往往旧题出新意。较之前期女诗人,其诗作不仅得江山之助,还更得时代巨变之力,情感更显热烈奔放,言辞更为大胆直率,笔锋更加犀利深刻,风云气更为浓厚。 清末女杰的代表浙江绍兴秋瑾,桐乡语溪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安徽旌德吕碧城等人积极冲破旧思想牢笼,远比前人更自信自立,秋瑾的“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15]173“女子平权当自强,岂能守株在闺房”[15]274,徐自华的“大同此日崇文教,希望才名属扫眉”[16]92,吕碧城“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17]6等诗句纵横捭阖、直言心事,体现了女性解放自立、渴望如男性一般建功立业的强烈意愿。她们身经家国革命洗礼、变法图强思潮引导,自觉以拯时济世为己任,针砭时事大义凛然,如秋瑾的“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15]27“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5]171,徐自华的“何妨儿女做英雄,破浪看乘万里风”[16]110,徐蕴华的“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为愤时艰喷热血,长歌击剑抑何悲”[18]6,吕碧城的“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17]1“安得手提三尺剑,亲为同类斩重关”[17]6,语词激越铿锵、情感荡气回肠、气概英勇壮烈,字里行间都有击打“黑屋子”的有力声响,其救国壮志、报国雄心洋溢而出,是唤醒世人的嘹亮号角。 再以咏剑言志诗为例,清代不同时期的江南女诗人,很多都曾围绕“剑”类事物展开咏赋,或寄怀,或述志。乾嘉时期阳湖张氏家族中的闺秀多赋剑诗,张琦女张纨英有《拟郭元振古剑篇》:“烘炉百炼坚金质,皎皎霜花耿秋月。费尽当时欧冶心,钝钩终古真无匹。九华七彩何精研,如虹壮气横中天。光摇碧汉欃枪落,锋掣虚堂太白寒。一朝珍赏逢奇士,开边好遂封侯志。三尺龙鳞艳雪飞,千金宝匣明星丽。清时偃武靖甲兵,苔绣土蚀无人珍。莫言奇气消沉尽,长啸犹能动鬼神。”[9]977该诗剑气森森,矫健奔腾,末四句的立意并不亚于唐代郭元振的《古剑篇》。而张纨英的侄女张祥珍其《宝剑》一诗豪气干云,侠风激荡,借咏剑言其志:“我有胸中剑,光芒亘古今。照人肝胆外,吐气斗牛沉。结佩吴宫士,酬知侠客心。闻翻红线传,把玩独长吟。”[9]987比起其姑,更加直抒胸臆。 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的《剑歌》《宝剑篇》《宝刀歌》《红毛刀歌》将女性剑歌创作推向了高峰。试看《剑歌》:“若耶之水赤堇铁,炼出霜锋凛冰雪。欧冶炉中造化工,应与世间凡剑别。夜夜灵光射斗牛,英风豪气动诸侯。也曾渴饮楼兰血,几度功铭上将楼。何期一旦入君手,右手把剑左把酒。酒酣耳热起舞时,夭矫如见龙蛇走。肯因乞米向胡奴?谁识英雄困道途!名刺怀中半磨灭,长剑居处食无鱼。热肠古道宜多毁,英雄末路徒尔尔。走遍天涯知者稀,手持长剑为知己。归来寂寞闭重轩,灯下摩挲认血痕。君不见孟尝门下三千客,弹铗由来解报恩。”[15]131一把古剑,仿佛是这位巾帼英雄的气之所在,情之所钟,人之所倚。剑和人融合一体,剑增人豪,剑解人忧,而诗则铭其志、发其愤。再看《宝剑篇》:“宝剑复宝剑,羞将报私憾。斩取国仇头,写入英雌传。女辱咸自杀,男甘作顺民。斩马剑如售,云胡惜此身。”[15]264秋瑾写此诗时,正暗中策划反清武装起义,诗中内容扣合了她现实作为,并非出于想象或单纯托志。 刀剑之咏,出现于不同时期的江南女诗人诗作中,这种咏刀剑的文学传承,在精神上也是一种风云气的传承。此类诗作共同点在于都呈现力度与动态、抒发豪情与壮志。如果说前中期作品还带着家族才女们闲赏自适的情味,作品胆大程度和诗人实际行动也并未越过旧礼教的藩篱,那么到清末秋瑾等人的诗作则一变为激情澎湃,直率坦荡,战斗锋芒毕现。说到底,风云气度是时代之气在女性心中的内化,从中正可见古代家族才女向现代新女性转变的动向。(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