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清代江南女性诗的风云之气(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 何湘 参加讨论

    二、 清代江南女性风云之作的特征与时变
    清代江南不同地区的女诗人,其各种题材的诗作中都有风云气的涌现,而因时代嬗变风云气在地方上不断承流,女性创作则与时俱变,焕发新意。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写作风格入手分析,清代女性的风云之诗作呈现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创作主体具有“天下”意识——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视角宽广,心胸开阔,情志豪迈。诗人关注的空间不囿于闺阁内院,关注的时段不仅限当下,而放眼宏大的时空,思索广阔的人生。其诗歌历史感较厚重,责任感较明确,往往体现出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相结合的创作倾向。
    如清初江南歙县人毕著,她文武双全,既工文翰,又善击剑。著父守卫藓邱时,与敌作战,死于战场,尸体落入敌手。年仅二十岁的毕著当机立断,于当晚率精锐闯入敌营,手刃敌首,夺回父尸,力战突围而归。事后毕著做诗《纪事》:“吾父矢报国,战死于藓邱,父母为贼乘,父尸为贼收。父仇不能报,有愧秦女休,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杀贼血漉漉,手握仇人头,贼众自相杀,尸横满阬沟。父体舆榇归,薄葬荒山陬。相期智勇士,慨焉赋同仇。蛾贼一扫清,国家故金瓯。”[7]1303诗人巍巍雄风,浩浩英气,国仇家恨,一力承担。其气概可与当年辛弃疾匹马闯敌营相比肩,其事迹亦与明朝奇女子沈云英之事相类,诗风质朴豪健、壮烈激越。
    清初江阴城破,清兵屠城,尸满街巷池井,一江阴女子有《题城墙》诗:“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8]26作者弱质女子,遭逢惨烈战祸,不屈不挠。议时事,不惧风险,持义凛然。诗歌沉痛悲愤,又壮烈昂扬。乾隆时太仓人毛秀慧有《戽水谣》一诗:“绿杨深沉塘水浅,轣辘车声满疆畎。倒挽河流上陇飞,渴乌衔尾回环转。今夏旱久农心劳,西风刮地黄尘高。原田迸裂龟兆坼,引水灌之如沃焦。男妇足茧更流血,鞭牛日夜牛脱蹄。田中黄秧料难活,村村尽呼力已竭。”[9]741毛氏为一介民妇,丈夫是科举失意人,她却能以一颗悯人济世之心关注着民生艰苦。其诗通过细节烘托、典型特写、全局总览,使旱情的严酷、百姓的无助如跃眼前,足以打动古今读者。
    嘉庆时钱塘人汪端的《自然好学斋诗钞》卷六,皆为咏史怀古诗,抚古思今,见解不凡,气势宏大,悲凉慷慨,如《张吴纪事诗》这一组诗第十二首:“兵压危城势欲奋,刀光如雪阵云昏。苔封金甲寒涛骨,沙没雕弧夜雨魂。野哭红颜应抱恨,国殇碧血此埋冤。反戈背主多专阃,市井从来解报恩。”[10]452此诗图景宏阔悲壮,色调暗沉凝练,所涉史事发生在元末,吴王张士诚踞苏州,被朱元璋大军所围,住巷的十位仓夫应募出战,英勇阵亡,张封他们为“十条龙”,民间称呼他们为“十龙义士”。仓夫走卒,为市井下人,却忠义勇毅,与那些身为“专阃”却反戈背主的达官贵人形成鲜明反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二,诗人对审美客体的选择不限于娇花弱柳、团扇铜镜、清山瘦水这些偏阴柔狭小的物象,而是着眼于一些空间阔大、力度呈现、锋芒外露的物象;不偏好表现人物文弱含蓄、清雅幽静的气质,而着重表现人物的飒爽英姿、豪烈气概。诗歌发散着一种壮美光芒,展现出一种雄伟气概。
    乾隆时江苏昭文人席佩兰《晓行观日出》描写朝日:“俄顷云雾中,红光绽一线。初如蜀锦张,渐如吴绡剪。倏如巨灵擘,复如女娲炼。绮殿结乍成,蜃楼高又变。五色若五味,调和成一片。如剑光益韬,如宝精转敛。精光所聚处,金镜从中见。破空若有声,飞出还疑电。火轮绛宫转,金柱天庭贯。阴气豁然开,万象咸昭焕。”[11]444作者面对清新、壮丽的日出景象,联想丰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喻精妙,喻体变化多端,引读者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宏伟。丹徒人鲍之蕙有《钱塘观潮》一诗:“钱塘九月枫未凋,澄波如练秋天高。游人梦觉先鸟起,应候来看江头潮。俄闻隆隆振坤轴,画天一线银光遥。湿烟迷离越峰失,烈霆震荡吴山摇。须臾黑飙吹海立,飒沓似策扶桑鳌。灵胥怒乘云雾至,素车白马纷翔翱。初疑水犀练乌喙,六千君子戈矛鏖。又疑阳侯弄风雨,扬波激浪撼斗杓。舟人斗险逆潮上,回樯滚滚随飞涛。喧豗澎湃沸天半,雪花百丈搏风骄。凭栏但觉双目眩,毛发耸立神魂飘。回头风定片帆出,水天一色烟云消。”[4]305作者奇情迭出,硬语盘空,对钱塘江大潮的浩荡声势、震撼效果进行了烘托和描绘。巨笔挥洒,空间浩大,驰骋激扬,没有描头画角之态。
    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主要审美客体的诗作,不重妍妆重英勇。如钱塘人柴静仪有《黄天荡咏梁氏》:“玉面云鬟拂战尘,芙蓉小队簇江滨。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12]卷八作者歌咏的梁红玉为明代精忠报国的女英雄。英雄和美人似乎是两个相对的意象,而在这首诗中,两者合二为一,既是“芙蓉玉面”,又能“拂战尘”“操桴鼓”,一位英姿飒爽的古代女将形象跃然于纸上。除开人物本身,女性人物画像的英武气质也往往引发题咏,如钱塘人凌祉媛在《梁红玉战袍小像歌》中写道:“谁与绘者妙得真,英英貌出韩夫人。桃花马上倦驰骤,戎装侧立疑天神。”[11]900诗句一脱女子柔婉之态,为当时人所称,德清许云裳即评价道:“遗墨苍凉恨,征袍慷慨歌。英雄与儿女,笔底尽搜罗。”[11]1871而对于生活中的普通女子,她们果敢豪烈的一面也是作者表现的对象。江苏仪征人梁兰漪有位五姑母,幼即读书能文,通大义。出嫁后,家境素贫,甘于淡泊,无哀戚容。梁在悼诗《哭许门五姑母》中回忆她:“哀哉吾门有贤姑,闺中豪杰女中儒。家无长物眉不蹙,醉来拔剑斫珊瑚。”[10]113
    第三,抒写方式多直抒胸臆,写作笔触宏阔雄健,遣语用词铿锵有力,创作风格直率磊落。不同于清代女性诗作中那些小巧纤弱之风、幽怨自怜之态、浅斟低吟之声,作者们自信敢言,大胆直写,吟咏豪放之歌,表露不平之意,有敲金戛玉之音,发郁勃块磊之气。
    乾隆时长洲人沈纕《题〈二乔观兵书图〉》云:“舳橹焚尽丈东风,应借奇谋闺阁中。曾把韬钤问夫婿,谁言儿女不英雄?”[13]11沈纕姐妹,同为吴中十子成员,组清溪诗社。诗中描写的二乔,外秀内慧,是胸藏奇谋、敢想敢为的英雄女子,有别于一般人所咏的薄命红颜或历史工具形象。作者在二乔之题上推陈出新,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不凡心境和英豪气概。江宁人王贞仪《题女中丈夫图》云:“当时女杰徒闻名,每恨古人不见我”“足行万里诗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14]850“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14]851王贞仪能文能武,曾偕白鹤仙、陈宛玉、吴小莲诸女士读书于卜太夫人之门,又习骑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其人豪迈自傲,率性旷达。诗歌负气敢言,不让须眉。道咸年间钱塘人沈善宝在《渡黄河》一诗中由壮阔的黄河景触发思索,直言其生平感受:“放开眼界山川小,付与文章笔墨狂。”[9]1947见识广博与心胸开阔两者结合,使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自信放旷,狂气横生。凌祉媛读方芷斋夫人《在璞堂诗集》后评道:“读书万卷行万里,巾帼远胜奇男子”“若徒目以诗人诗,不啻失肩养一指”[11]888。作者对于方氏远胜普通男子的赞叹之情毫不掩饰,亦流溢着同为女性的自豪之感。道光年间江苏昭文女诗人江淑则,著有《独清阁诗词钞》五卷。诗风不屑于裁红刻翠,厌脂粉之习,其中记游诗生动清新、放旷洒脱,如《泛舟即景》:“任尔风波舟自行,长歌豪饮一身轻。莲花狼藉人寥落,赢得湖山气不平。”[10]1220风波之中行舟,却不惧危险,长歌豪饮,即便在风波中人寥落、花狼藉,亦自有一股不屈不挠之气。这是一段旅程的真实记述,也是发自作者人生“不平”之气的浩歌。
    惊险激烈的战斗记述、宏阔悲壮的现实描写、纵跨古今的思锋展露,健朗劲拔的物象临摹、豪爽英武的人物写真、痛快畅达的胸臆直言,在清代江南女性的诗作中都时有可见,时空宏阔的意象与作者的豪情壮怀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雄伟气概和豪迈风格,发散着一种壮美光芒,这也反映出她们不囿于清代社会里女性阴柔静娴的普遍属性,对风云气有种自觉的追求和继承。“谁言儿女不英雄”,作者笔下,英雄与女儿融于一身;“谁言儿女不风云”,作者心中,风云之士与弱质女流已合为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