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跨越文化沟壑之桥 《中国社会科学报》:21世纪初,我国逐步确立了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的方略。在加拿大,目前已建有十几所孔子学院,这些孔子学院是以怎样的有效方式在加拿大传播中国文化的? 李彦: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也带动了汉语升温。我们编写了适合海外学子的双语教材,增设中国文化和文学介绍的课程,同时还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多个“孔子学院中文资料室”,每年举办中文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鼓励促进华裔青少年从事中文写作,加强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 通过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我们摸索探讨了不同的形式,加强多方学术交流与合作,如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赴海外巡讲,每年举办国际文学论坛等。像近年举行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与北美少数族裔作家交流会、第35届多伦多国际作家节首次设立“中国专场”,都是构建跨越文化沟壑之桥的举措,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孔子学院的运营需要多方携手合作,有效利用资源,联合中外机构共襄盛举。我们除了联合加拿大作协与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与加拿大原住民学者共同交流外,还联合美国、加拿大的其他数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活动。 在公共建设方面,滑铁卢孔子学院持续与周边三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合作,举办汉语培训班、中华文化兴趣班,组织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深受社区群众欢迎。在多元文化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为汉语在海外的运用与发展寻求和创造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很显然,中国文化需要以一种开放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多元各异的文化。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这种文化交流,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多元互补?您曾说过,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还需要更多将外语作为写作工具的人。在您看来,双语写作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怎样的意义与作用? 李彦:人类精神文明各有千秋。在国际舞台交往,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追求理解、赢得友谊、和平共处。这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翻译人才,以增强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和话语权。翻译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然后才谈得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文化交流,才能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 就文学而言,我们首先要清楚其他国家的人们阅读中国文学的障碍在哪里。当前,了解中国文学的外国人还非常少,我们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如果推广得当,中国的优秀作品是能得到世界广泛认知的。当代中国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翻译队伍,文化功底深厚,具有开拓性思维和视野,方胜其责。从长远看,还要鼓励双语写作,尽早引导和培养年轻人直接用外语创作。用外语写作绝不是简单地换一种语言写东西,而是在创作阶段就要考虑照顾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以及前面提到的诸多因素,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这些都不是单一的语言翻译工作所能替代的。我相信,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双语写作人才将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和文化话语权,这恰是我们欠缺又急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