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海外青年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对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和民族心理特征,也是不同国家与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您认为文学作品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李彦:文学是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文化的一扇窗口。以我个人的创作经历来说,我构思《雪百合》时,已在大学任教多年。长期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氛围里,对异国他乡的神秘好奇感早已淡漠。由于我所教授的课程是中国文化、历史、文学等,这就促动了我不由自主地对人类社会的共性与异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对比和探索。 《雪百合》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经历了好几年时光,其间融入了我对中西方文化差别的反复思考。也许由于生活上摆脱了流离彷徨、居无定所的新移民境地,事业进入了稳步发展的状态,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去精雕细刻;也许是由于人到中年,心态趋于超然达观;也许是那时对小说创作技巧相对比较熟悉,有意识打磨写作方法。因此,尽管《雪百合》的内容是围绕着新移民在北美社会落地求生的磨难与艰辛展开的,但全书洋溢着风趣幽默、苦中求乐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伴随着哀叹与笑声的复杂情感的阅读体验。英文媒体评论该书“文笔很出色,十分流畅,引人入胜,并且在运用幽默时能使得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身上都起到作用”。 当前的文学翻译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中国文学远未在世界上得到它应有的地位。熟悉中国现状的作家,用外语创作的能力不足。期望外国人学会中文再欣赏文学,更是鞭长莫及。眼下只能依赖翻译进入其他民族的视野。相反,中国人对世界文学名著的了解,却大大超过外国人对中国文学名著的了解。 《中国社会科学报》:扭转这种文化交流的逆差,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李彦:人们总爱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究竟怎么博大精深,却不知如何回答。如何简明扼要地概括中国文化特点,谁来介绍,怎样介绍,是我们当前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海外的大学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也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例如,美国某常青藤大学的“中国简介”课程教材采用了《豫让传》、《荆轲传》、《水浒传》选段“九纹龙史进”等,篇幅不长,却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忠孝节义”的价值观。海外大学通过开发设置新课程,如中国概况、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通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讲解,以感性认识取代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可为海外年轻人提供启蒙教育,诱导、培养其了解和探讨中国文化、阅读中国文学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