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全球视阈中的中国“70后”作家群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郭艳 newdu 参加讨论

    鲁迅文学院是当代重要的文学现场,一大批青年才俊在这里畅谈文学理想,涵养文学性情,切磋文学技艺,重塑文学责任感。鲁院以国家文学院的高平台和大视野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文坛的生力军,与此同时,鲁院研讨和鲁院论坛日益成为研究当代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作家作品的重要场域。2015年至今鲁院论坛已经举办了六期,本次论坛主题为——群山合唱:新一代作家的锚定与塑形。论坛旨在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未来为宏阔景深,探讨新一代中国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绩、文学观念嬗变、文学写作的历史感与当下性以及文学现代性审美品格的形成等等。论坛从全球“70后”作家写作的视角、现实与历史的向度、文学流变的维度以及中西文学的大时空,探讨了中国文学新的现实场域和历史契机。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新一代中国作家审美现代性的特征辨识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物质生存条件和生活境遇日渐现代化,物质以最坚硬的方式改变了东方中国的文明样态,时间以无声而炫目的方式让操持汉字的写作者们进入一个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近20年的中国青年写作赋予当代写作清晰的现代个体存在感,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开始了关于“中国”的文学性叙事。新一代作家的写作日益呈现出现代性美学特征,且将在更大范围内对汉语写作产生质变性的影响。
    吉狄马加:研讨会的题目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群山合唱”说明文学事业发展需要更多真正有实力的,能展现个人艺术气质和才华的作家、诗人和批评家,需要一批创作的中坚力量。在座的各位都是当代中国“70后”的重要作家代表,能代表当下中国“70后”文学创作的态势。研讨会用“塑形”两个字,一个作家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过程,有的作家年轻时就写出代表他一生高度的作品,有的作家可能要慢慢成长和积淀。作家的塑形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作家在不同写作阶段,都要增加文学素养,提升文学眼光,找到更好的参照体系,让写作真正达到更高水准。任何一个作家的塑形都是靠自己完成的。鲁院所谓“塑形”是希望作家在个人写作上更加成熟,自身不断的壮大,写出真正代表个人,也代表这个时代高峰的文学作品。
    文学发展像一条河流,总是要奔腾向前的。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写作风格、表达方式不一样,但都写出了我们时代具有标志性的作品。现在资讯便捷,阅读方便,交流多样,中国“70后”作家文化视野比较开阔,个人写作准备也有独特优势。但是在一个碎片化、极速变化的时代,作家怎样更好抓住生活和时代的本质,对这一代作家实际上也是一个考验。研讨会以“新一代作家的锚定与塑形”为主题,这个“锚定”是一个比喻,肯定“70后”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确实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如果把中国文学放到整个世界文学格局来看,欧洲、拉美和非洲的一些“70后”作家已经成为世界性作家和诗人,他们的创作也代表不同语言、民族、地域的文学标高。“群山合唱”需要一种集体力量,需要有更多“70后”作家加入到合唱里面来,进而成为合唱中的优秀分子和领唱,那么,才能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高峰。
    邱华栋:作为今天这个研讨会的主持人,我有见证历史时刻的感受。一大批“70后”实力派作家齐聚鲁院来自我“锚定”和“塑形”,这种场景和声势一定足以让当代文学史记录这个时刻。全球性视域中,东西方“70后”作家群体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体,因此我们是在世界之中发言。最近30年,中国文学,尤其是汉语文学的提升水平特别快、特别高,但是跟西方文学的差距还是存在的,比如现在活跃的西班牙语文学,我们很多中国作家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对于群山合唱的中国“70后”作家来说,“锚定”和“塑形”是为了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优秀作家仿佛是一个作家,大家彼此联系、彼此影响,在写作着一本有着统一文学精神的无比宏大的书,每一个作家则完成着这部巨著的一个章节。比如,从卡夫卡到福克纳,再到马尔克斯,又到莫言,甚至到最古老的诗人荷马,他们之间都有联系,直到20世纪之后,那些最好的作家都是一个家族的,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在写着彼此联系的一本巨著,类似《圣经》的那种集体的写作方式。很多作家之间有继承和彼此影响的关系,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个自己的文学世界,并形成了新的文学的历史。这也是我们今天齐聚鲁院的初衷和目的。
    于晓威:“70后”作家处于前辈“50后”、“60后”作家和后辈“80后”、“90后”作家之间,同时又前后经历了“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两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节点。所以他们精神上有独特的苦痛性,这个苦痛性增加了他们所谓“锚定”的厚重感。他们有“50后”、“60后”作家先天的社会责任感、精英意识和文学的纯粹性,又和“80后”、“90后”作家共同遭遇了市场化,日渐进入个体化写作。所以在“70后”作家当中,写作面貌非常复杂。
    杨怡芬:我来自舟山,那里的岛是露出海面的一个个山头,海水填满了山谷部分,一个个山头各自独立,又遥遥相望,像我们的作家队伍。渔船锚定的时候呢,它往往不是单独一只,而是一支船队,一只挨着一只,在锚地里卸货、补给。这会儿,鲁院不就是我们的锚地吗?各行各业,“70后”渐渐已是中坚,作家这个群体也不会独立于外。“70后”的作家整体上有更广阔的视野,这是拜时代所赐。当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开始有比较整体的把握时,我们才有和这世界对话的能力。这一代整体上有更强的历史感,知道我们的时代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世道人心又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化的。“70后”优秀作家的小说,从细微处对时代氛围的捕捉,普遍都较自觉,魏微做得尤其好,浓浓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能很清楚地体会到。“70后”作家在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上,对于先锋的拓展和传统的承续,是清醒和冷静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各取所需。因此,我们的小说是相对“立体”的,无论是小说的形式、内容、结构的营造和人物的处理等等,我们比前辈和后辈们都做得更精致和从容,更蕴藉有味。我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就是“日常性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如果做到了,就能把我们的时代留在文字里了,那么我们就打赢了时间。
    朱文颖:90年代末“70后”女作家写作延伸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这一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已经成为和当初不同的概念。“70后”有时候会倾向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自觉表达,有时候又被商业文化影响,呈现某种不太确定的特点。这种不确定和不清晰作为整体来看是一种独特性。如果一样东西的形状和纹理特别清晰,一开头就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可能会影响到最后成长为真正的庞然大物。不清晰的,可能更复杂、更多元和更宽厚,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一个惊人的存在。就像山峰的形状,一个山峰在那儿,可能是清晰的。如果是群山环绕,很多山峰被另外的山峰环绕,可能很难分辨出每一个的形貌。我们彼此的创作个性都非常强烈,对于整体的概念是一种抵消或者消减,但是到最后这一代作家整体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和气场。 庞然大物不可能一开始就像一根剑一样那么清晰。
    谢宗玉:“70后”差不多老了,这时候还没有锚定和塑形,好像有点晚,所以鲁院提出这个主题非常及时。“7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没有开始真正创作,中短篇小说完成度很全面了。如果单篇比较的话,这一代作家较之前代作家的创作更精确、新颖、别致、结构花样也多一些。但是文学史上经常要通过流派和作家来记录文学,而“70后”创作缺少概括性,哪座山上有哪个好汉非常模糊。“70后”作家群体就形成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真正要数好像数不出来,可是又觉得有一大群实力派作家。数字时代怎样定型?以类型写作中的玄幻小说为例,玄幻小说是对数字、网络时代一种题材的看法,一部数百万字的玄幻小说可以放置崇高、理想、象征和众多宏阔重大的题材与主题,类型文学因为特征显著,写文学史往往很容易拉进去。可能今天的“锚定”和“塑形”,也需要从我们自身的文体意识、问题意识和主题意识进行努力。
    沈 念:“70后”有一个共同点,多数有过正统的学院训练,有相当长的文学活动经历。他们面对着已经崛起的文学之林,持续的文学流变使他们拥有这些的同时又被笼罩在先行者的阴影之下。“70后”的写作特征:一是开放性叙事。“70后”作家多数是在经典阅读的基础上成长的。这是与前面几代作家经验系统上的明显区别,自然推动写作有了不同的志趣和选择。在叙事上显得更加多元化,对传统叙事结构有所突破和创新,比如不追求一个故事的完整性,主题的不确定性,多人称讲述等。二是表象化。身处一个强调个性化和个人立场的文学空间,创作之初就在自觉追求个人风格,书写明显带有内心的想象和表象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择,笔触多数限制在具体的、为自己熟悉的个体感知范围内,并依靠迥然有异的个体经验,个性化的生存感受,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三是修辞的减法。修辞在“70后”手中普遍单一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偏向于语词和句子之间的修辞化,注重语言精雕细琢后的意象。像莫言、马原、孙甘露、苏童等人,其文本中都有强烈的修辞痕迹。“70后”作家多数语感好,但偏向于口语化叙事,追求直白,去描写化,去修辞化。植根于中国文学的传统,又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的翅翼飞翔,“70后”的绕道而行,是情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又是试图超越的自觉出发。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70后”作家应该笃定心性,端正态度,以更开阔和宏大的视野,以更精微和准确的书写,为这个时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西方审美现代性表现为以生命与感性为主体性立法,从而达到反对理性绝对权威与传统道德的目的,以审美的原则来代替一切其他的精神与社会原则,这些是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现代物欲世界开出的“恶之花”。然而,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在时空节点和历史向度上都不同于百年前的西方现代派。中国作家无法用游戏笔墨与及时行乐精神来解构人和人的存在,而是在内化的日常性中进入多面相的主体性写作,从而形成“各师成心,其意如面”的创作特质。这一代作家又因其现实语境的板结和精神生活的个人化倾向,呈现出文本技术上很大程度的同质性,以及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上强烈的差异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