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李彦: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表达(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项江涛 参加讨论

    向西方读者介绍真实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海外华人新移民作家中,您可以算得上是非母语创作的先行者,《红浮萍》的发表时间比哈金的《等待》还要早几年。请谈谈当时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李彦:20世纪80 年代中期,我来到加拿大留学。文化上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激起了我对生活的全新感受和思索。那时普通的西方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外国人用英文撰写的各类中国题材,包括历史事件、政治运动等的书籍,在他们的图书馆和书店里也不少见,只是书中很多内容有欠客观和公正,对中国人的刻画流于浅表,有误导读者之嫌。我觉得自己作为生长在中国的局内人,有责任更加客观公正、细腻准确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人。于是我决定创作英文小说《红浮萍》,向西方读者介绍20世纪真实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部小说后来被北美不少学校选为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辅助教材,成为在海外广为传布的“中国读本”,这可能是您始料未及的。
    李彦:对此我深感欣慰。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知道,文学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密切相关。作为社会中的人,作家的创作与社会、时代应是一个互动、互构的进程与关系。您怎样看待作家这种创作个性与其客观承载的历史和时代责任的关系?
    李彦:我认为,人类的思想情感是相通的,人类在追求上所面临的大问题是一致的,对真善美的认知标准也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过程中,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这是需要文学工作者反复思考和探索的。
    《红浮萍》通过一个家族三代人在百年历史中命运的变迁,忠实地再现在历史大潮的裹挟下人们难以自主的漂浮,真切地描述历经沧桑的人们的坚忍与追寻。由于我在叙述主人公们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探究了复杂的人性及传统中国文化等多重因素与他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关联,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作者娴熟流畅地将中国社会历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化繁为简,将中国文化、哲理、传统价值观编织在一起。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情味、作者在创作上采取的忠实于生活的真诚态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这部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一位温哥华的女读者来信说,读了这部小说,当她再次走入唐人街、面对华人的时候,已经有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觉。“他们不再是头脑简单、表情麻木的群体,每张脸上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心灵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