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李彦: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表达(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项江涛 参加讨论

    海外作家应加强双语创作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作为一位知名的海外双语作家,文学创作可谓是甘苦自知,请介绍一下海外作家的创作与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与影响。
    李彦:首先要谈的,是创作语言的选择问题。我们知道,华裔移民海外之后,就是少数族裔了。例如在加拿大,华裔只有100多万,占人口不到4%,其中还包括不懂中文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很多新移民作家致力于把自己的作品拿回中国推销,其中也有海外读者太少的原因。
    99%以上移民海外的华裔作家仅用母语创作,尽管他们其中不乏本身是英语专业背景的人士,能流利地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当然,也有人至今仍坚持用非母语创作,例如美国的闵安琪、加拿大的应晨等。我虽然一开始用英文,但后来一直是在非母语和母语交叉使用的状态下进行创作。
    去国经年,可以说,国内作家活在当下的中国,海外作家活在记忆里的中国。早年留学海外的作家如再写今日祖国,难免会落入20世纪80年代外国人走马观花式的肤浅和偏颇。但如果停留在挖掘记忆的层面,又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避免写作的同质化、重复化、类型化,必须要开拓新的视野,将目光转向“东西方文化探索比较”,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关怀。与此同时,海外新移民作家还需加强自己的双语创作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得您曾引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概括海外作家的文学创作。
    李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重境界,我认为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这些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0世纪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最熟悉的,是记忆犹新的故国情怀。例如90年代在海外用非母语创作并有一定影响的长篇小说:英文的有哈金的《等待》、闵安琪的《红杜鹃》(Red Azalea)、李彦的《红浮萍》等;法文有应晨的《再见,妈妈》、戴思杰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人出国后的10—15年时间里,其文学创作的内容,多集中描写新移民落地生根、开拓家园的痛苦历程。例如我的英文长篇小说《雪百合》,中文长篇小说《嫁得西风》《海底》,中文作品集《羊群》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5年后,大家已融入主流社会,注意力转向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思考、人类命运异同的探索。近期我的非虚构系列如《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小红鱼儿你在哪儿住——与明义士家族》《嘤其鸣·答友人——给加拿大法裔女作家的12封信》(均见《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5)等可见一斑。
    加拿大有一批土生华裔作家,他们几乎全是用英文创作。由于中西方读者所受教育不同,兼以百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变迁,土生华裔作家在表现其祖辈华人移民生活时,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隔膜感,致使有些作品呈现的早期华人形象失之刻板,显得思维简单,我读时常有人物素描之感。但这种相对简洁、清晰流畅的风格,更易于被英文读者所接受。他们对祖先和故土的描绘,由于隔膜而往往蒙上一层神秘、传奇色彩,给英文读者带来异国情调的新鲜感受。
    加拿大土生华裔作家和近年来崛起的新移民作家的英文作品,为西方读者呈现了华人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象,对重塑华人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意义深远。但这两个作家群体的创作,尚未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