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郭金牛:写诗这种表达,离我内心更近一步(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文艺网 王日立 参加讨论

    记者:2010年,深圳富士康发生“十三连跳”事件。在富士康打工的您被派去安装“防跳网”。年轻工人急速终结的命运,您写了《纸上还乡》 “纸上还乡的好兄弟,除了米,你的未婚妻/很少有人提及你在这栋楼的701/占过一个床位/吃过东莞米粉。这首举重若轻的诗2013年6月参加了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同年还参加了捷克国际书展,在海外被翻译成德语、英语、荷兰语和捷克语。你当时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些事触动了您?
    郭金牛:诗歌是有记录历史事件和对现实打捞的功能,同时,艺术存在着虚构,我不赞成拿一首虚构的诗歌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场景去对号入座,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跳开事件表象,深入事物或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在这里我重申一下,这首诗,我所书写的并非一人一事一景,而是以此为线索,对一代人,或是一个工业时代,或整个人类共同的困境(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及其生命状态的“把脉”,相信这首诗被翻译成德语、英语、荷兰和捷克等多种语言,更是因为如此,而非单纯某个事件。我想,我在这儿引用一段诗人杨炼先生授奖词更为合适:
    郭金牛诗集《纸上还乡》授奖辞
    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同时具有当代中国现实和当代中文诗歌的双重典型意义。它不诉诸社会性喧嚣,却用真切、鲜活、极具个性化的词句,向我们敞开了一个无声者的世界:被无数年轻人离弃在身后的村庄,荒漠般令人茫然的城市,社会底层打工者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比外在环境更凄凉愁惨的心境。郭金牛曾在著名的富士康工厂工作。第十二个富士康工人为抗议恶劣待遇跳楼自杀后,他被派去安装“防跳网”。但,多细密的网,才能防住那个压垮过亿万中国农民工的共同命运?为此,他写诗。《纸上还乡》写作意识清晰,技巧成熟。一粒“米”、一点“白”,灵动的语感、跳荡的节奏,举重若轻,似轻愈重,以柔声、甚至气声唱法,贴近心灵的颤动,丝丝缕缕挑开挤压成块的凝重感受。那个提问:何为故乡?引出回答:深感受、真表达,就是故乡。它被一行行诗植根在我们身上。以此观之,我们谁不是还乡的?纸上还乡——无尽还乡,回归古往今来连接真人生和真语言的诗歌血缘。(杨炼)
    这就是诗歌力量,打通了中西通道。
    记者:您在成为诗人后,还认为自己是农民工的一员吗?您帮过他们吗?他们帮过您吗?您为他们的命运难过吗?流过泪吗?
    郭金牛:诗人一词,先天已赋予他的本质的内涵,我不看重诗人这个头衔,这仅仅是一个命名而已,就象我被命名为农民工一样,毫无二致。在我写诗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在我干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工。这二者看似可分,实则不可分,其实就是一个身份:即人的身份,以此观之,无论是农民工还是诗人,首先:我们要注意的,他们是人,而非其它,任何称呼,都不能遮被或大于人性。任何一种命名,对其品质既没有提高,同样,也不会对其的品质造成损坏,我的同事或者说我广大的同路人,他们与我状态大致相同,我同悲欢,同时,我们同思想。
    我和妻子淡淡的生活,大于难经风雨的玫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