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指称模糊何以是个哲学问题;2)蒯恩处理模糊性词语的思路;3)无穷递增和无穷递减的跨界状。本文指出:以具有跨界状的词语(如“堆”)去指称世界的一个对...
摘 要: 21世纪的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阐释特定文化模型和认知资源对概念结构和意义的构建及其生成机理,产生了历史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社会语言学两个新分支。其中历史认知语言学结合...
摘 要: 打破汉字教学“瓶颈”是人们多年来的共同愿望。怎样才是打破“瓶颈”?我们认为,须实现以下几点:学生对整个汉字符号体系有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对汉字(字)和汉语(词)的关系有...
摘 要: 20世纪的语言哲学界围绕“指称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以Frege、Russell、Wittgenstein、Searle等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专名既有外延也有内涵,其内涵为“涵义”(sense)或“摹状语”(...
摘 要: 语篇荒谬性是引发语篇幽默的一个来源,包括语义荒谬和语用荒谬两种,分别通过词汇和语境来体现。语篇中的幽默能够体现语篇人际意义。评价理论关注的是人际意义,能够用来分...
从汉语学习的阶段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应体现阶段性。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要教授汉语、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高中和大学也要教授...
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形声字由义符和声符构成。义符又称意符、形符或形旁,是与被构字有意义联系的部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考察义符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发现义符不仅是汉字...
摘 要: 本研究在大规模汉语教学语料库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含5大类、35个话题及54个子话题的话题库,并按常用度排序;以此话题库为纲,截取热门影视剧中相关度高的字幕文本和视频片段...
摘 要: 本文运用“三维语法”的理论讨论了汉语句子教学,认为汉语语法教学中核心的、关键的问题是句子的语法教学。本文在论述句子观的基础上着重讨论造句和析句问题,认为句子由...
摘 要: 语体变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视角经历了从表达者到受众再到表达者的回归。语体变异的功能研究经历了从关注其反映性特征到关注其能动性特征的过渡...
摘 要: 本文采用“对角测试法”考察汉语普通话上声调在两字组中的听感范畴。通过辨认实验和区分实验,得到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的边界位置、峰值位置、区分峰值等参数得...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的”左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细致分类,考察了“VP+的+NP”、“ +的+ ”结构中隐含的谓词及其隐现情况。然后解释了谓词隐含的原因,并分别从动词的类型以...
摘 要: “尝”是汉语史上常用的表示经历体意义的副词。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尝”的试着义与经历义的语义联系,重点分析经历体的典型特征与试着义的关系,探讨“尝...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研究者是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假设(即尝试性解决方案)被提出、接受检验、被推翻,导致对假设的修正或新假设的提出。新假设又接受新...
摘 要: 生物语言学近年的复兴始于最简方案理论的建构,但过去的最简方案只注意确认语言的构件如词库、计算系统、感觉运动系统和概念-意图行为系统,而没有考察它们的结构性关联以...
摘 要: 本文基于Goldberg的“构式-动词互动观”,在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内探讨汉语“知道的……不知道的……”句子的认知机制。研究认为,“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一个以“知道...
摘 要: 本文以汉语“是”为例,通过跨语言对比,详细考察了系词的语法化路径。研究发现,相应语法化过程由形容词性用法开始,经过动词、代词等用法过渡到语义为空但功能却更为专有的...
摘 要: 语言中的量是有关事物、事件或者性状的大小、范围、程度等的范畴,量范畴形成一个系统。汉语量范畴系统分为量类和量值两个次系统。量类次系统根据指涉的对象在语言符号系...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对在城市化融入进程中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语言选择与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语言素养与语言意识和其父辈相比已得到极大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