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朱”字本义为截断、砍断之草木,后引申为各种被截断的条状物,并将这样的义素化入以“朱”为声旁的形声字中。而通过对中国先秦织染工艺史的研究,又知周代先民是从割裂...
法国语言学家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汉语在与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吸收外来成分,丰富、改进汉语的表达手...
摘 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翻译政策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晚清洋务派的翻译政策对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的影响为个案,分...
摘 要: 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争论。事实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
摘 要: 本文基于对澳门中文平面媒体中字母词使用现状的调查,从语言的工具属性和文化属性出发,提出澳门中文平面媒体中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建议:确立分阶段分层级对字母词进行规范的...
摘 要: 关于“官”字的文字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目前尚未有定论。笔者以为,若想全面解析“官”,应从“官”的本义与其古文字形上入手。“官”字的名义应为在屋子里悬挂众多绳...
摘 要: 过去三十年里,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是理论语言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的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话题究竟是通过移位生成的,还是在基础部分形成的?本文采用真实话语语料,探讨了多种...
摘 要: 研究藏语非声调方言的音调对于了解其声调起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产生声调的基础和机制,尤其是导致声调语言产生声调的语音机制。通过对天祝藏语单音...
摘 要: 随着中西交流增多和西学渐进,汉语在现代性表达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新文化运动前后,诸多学人围绕国语、汉字、国语文对汉语的表达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和争论。他...
摘 要: 本文对上古所谓自指标记“者”构成的“者”字结构的句法分布作详尽的描写,并探讨其语法意义及来源,认为这些“者”的语法功能可分三类:语气词,在表判断或解释的句子中充当...
摘 要: 《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制定,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我国汉字改革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对后来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兴起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产生了...
【核心提示】汉字及其衍生出的文字家族,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但对于汉字传播及其文字家族发展的科学研究,现在才刚刚开始。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
摘 要: 认知比较分析假设(cognitive comparison hypothesis,下文简称CCH)由笔者于2014年10月在我国第六届二语习得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该假设认为,在成人外语教学中,采用显性方式进行认知比较能够...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句法生成过程中多重界面互动关系的刻画来系统描写和解释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的不对称分布现象,并借此刻画动结式的生成机制及其约束条件。文章首先基于动...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实施需要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国与国之间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和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如此...
摘 要: 汉字“方”自东汉许慎以来,每每有解析其本义者,但郭沫若等一批文字学家经过考证,其结论无一可得服众。本文结合历代文献中关于“方”的用法及字典中诸义项与其古文字形的...
摘 要: 关于“木关”,孙机(1990:141)解释为弩臂上用来加固弓的小短木,说:“自战国至汉,弩臂都在前端留出承弓之凹槽,将弓固定于臂前。与宋以后在臂上打眼穿弓的方式不同。但在发射...
“一带一路”建设这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造福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的宏伟事业,既充满诱人的前景,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挑战乃至阻力,需要相关方面凝聚共识,齐心协力,稳步推进。其中...
摘 要: 语体作为一种适应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运用体系,有鲜明的时代性。网络语体是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产生的为实现信息交流而兼具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新的混合性语体。语...
摘 要: 谚语是各个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以其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含哲理的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谚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