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是记者舒晋瑜对33位烙有军旅印记作家的访谈。翻开目录,几代军旅作家赫然在列,让人沉浸于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采访的全面...
文学是一定时代的文学,作家是一定社会的作家。这实际上就决定了文学与时代的不可分离,作家与社会的不可分诀。 在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家作品往往都是立足于其时代现实,深...
原标题:用过硬作品建立公信力(文艺观察·建言文艺评奖?) 奖金越来越高,评出来的作品却不让人服气,高奖金没有评出好作品,这是文艺评奖公信力的风险所在 文艺评奖之所以常...
“这你们仍不晓得吗?将那空洞从你的怀抱中/抛向我们所呼吸的空间吧;也许鸟儿/会在更内部的飞行中感觉到拓宽了的空气。” 若要从德国诗人里尔克后期代表作《杜伊诺哀歌》的众...
摘要:文学理论是构入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它以文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在对文学实践的构入中研究文学实践。一般所说文学实践的四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世界,后现代主义在经历了一段沉寂以后再度凸现出来,“后现代转向”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简略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发生的轨迹,再度叩问了何为...
摘要: 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但是它的真正语文学追随者并不多,反而是在“二战”后的比较文学领域意义非凡。本文从最为人熟知的描述伊斯坦布尔...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突如其来的来袭,曾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形成巨大冲击。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文学的当前发展趋势,采取借鉴与创新并行的策略,才能积极回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使中...
自信,是人在变革现实、缔建未来、创造世界、成就事业过程中对自我价值、自我作用和自我能动性与创造力的一种肯定性评判与认知,并以此作为精神酵素形成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媒介不断涌现,突破了艺术审美的场所限制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面壁十年写出了《三都赋》,经当时的名流推荐,一时间风靡京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洛阳的纸价大涨。400多年后,...
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学者王德威教授在题为“如何讲述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不同视角”的演讲中提出,在中国,叙事文学是最重要的表征,有历史有传承,“小说”这一...
一部《西游记》,演绎了长达九百年的文化交融过程。从玄奘到唐僧,贯穿了一个不变的主题——取经,其内蕴则是对信念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借助于佛教题...
内容提要: 研究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题材历史小说时,对历史的追问显得迫切而必要。本文中的“历史”就是以在文学与历史的关联语境中考察文学问题的身份出现的,在...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王安忆《姊妹行》 沈大成《屡次想起的人》 张炜《冬景》 曾经一段时间,短小精悍却蕴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圈“边缘化”。写作者将更多的注意力...
译介中国文学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提高。随...
文艺评奖是对文艺作品、作家艺术家的品评奖掖,是一种激励性的文艺评价,文艺评奖要“优胜劣汰”,而不能“优汰劣胜”。科学公正的文艺评奖不仅可以使不同文学艺术领域的优秀...
茅盾文学奖 近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茅盾文学奖屡屡成为争议话题,这一次同样不能例外,有人甚至拿获奖者的年龄说事,称此次茅奖是“老人奖”。平心而论,这些年来,茅奖...
前世的经典不只是为后世造成“影响的焦虑”,同时也是后世文学之源。文学不都是由现实到文学,有的是从文学到文学。《诗经》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歌唱,对后世之诗有开启之功。《白...
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书写的重镇。不同时代的作家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艺术手法,呈现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变迁,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生活,开辟乡土书写的新路径。 中国...
语言之于文学,似乎是一个明显到不必去谈的问题,什么文学不是由语言构成?然而我们发现,它却成了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十分严峻的问题。文学常常脱离语言,被孤立地谈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