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集韵》的音义与现代大型辞书的注音问题(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6 《语文研究》 蔡梦麒 参加讨论
《广韵》释义简单、义项罗列不全是一种常态。因此即便是《集韵》为某个特定义项专列了音项,也不能随便否定《广韵》注音的正确性,仍需要斟酌决定其音义对应。例如: (9)《辞源》(2898页):莎1.suō苏禾切。①草名。②木名。③两手相摩。同“莏”、“挲”。《周礼·春官·司尊彝》“郁齐献酌”汉郑玄注:“献读为摩莎之莎。”2.shā《集韵》师加切。虫名。见“莎鸡”。 《大字典》(3437页):莎(一)suō《广韵》苏禾切。①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植物的通称。②木名。(二)shā《集韵》师加切。[莎鸡]虫名。(三)suī《集韵》宣隹切。[捼莎]两手搓磨。 “两手相摩”之“莎”,《辞源》取《广韵》苏禾切注音suō,《大字典》取《集韵》宣隹切注音suī。《礼记·曲礼上》“共饭不泽手”汉·郑玄注:“为汗手不絜也。泽谓捼莎。”“捼莎”与“摩莎”同义。《集韵》脂韵宣隹切:“莎,捼莎,以手切摩也。”支韵宣为切:“莏,捼莏,泽手也。或作莎。”与《周礼》《礼记》相符。而《广韵》戈韵苏禾切:“莎,草名。亦树,似桄榔,其树出面。”《集韵》戈韵苏禾切:“莎,艸名。《说文》:镐侯也。”与“两手相摩”意义不符。这是《大字典》注音的依据。单从韵书的情况看,《大字典》的处理比《辞源》的处理更合理,但实际上由于韵书释义简省的缘故,这样处理并没有反映出其中真实的音义对应关系。《周礼·春官·司尊彝》“郁齐献酌”汉·郑玄注:“献读为摩莎之莎。”释文:“献酌,素何反。……摩莎,素何反。”而郑玄注“泽谓接莎”,释文:“莎,息禾反。沈又息随反。”都以苏禾切为唯一读音或首音。而《集韵》宣为切(宣隹切)只不过是陆德明所收的又音而已。“捼莎”之“莎”又作“莏”“挲”,而“莏”“挲”二字《大字典》取《广韵》苏禾切注音suō,并且于“莏”下注:“[捼莏]两手搓磨。《集韵·支韵》:‘莏,捼莏,泽手也。’[5]3426《集韵》宣为切明明是“莏,捼莏,泽手也。或作莏”,所以我们不可能“捼莏”读suō而“捼莏”读suī。据此,虽然《广韵》苏禾切下没有列“捼莎”义项,《集韵》宣隹切下明确列有“捼莎”释义,但“摩莎”“捼莎”之“莎”仍当取《广韵》苏禾切注音suō。 有时,大型辞书在音项的确立、义项的对应方面没有疑问,但在涉及某个词的读音时也有一个音义匹配的问题,此时由于《广韵》《集韵》在释义上的缺省,我们也不能根据韵书来判断其准确的音义对应。例如: (10)《辞源》(680页):塞1.sè苏则切。①堵;阻隔。②充实,充满。③补救……2.sài先代切。①边界,险要之处…… “塞”字古今读音无歧义。《辞源》在“塞”下收了“塞种”,释义为“塞为我国汉时西域城国名,其部族日塞种,分散为数国”,“塞”下标注“2”,说明“塞种”之“塞”音先代切(sài)。《广韵》代韵先代切:“塞,边塞。”德韵苏则切:“塞,满也,窒也,隔也。”都没有涉及“塞种”的释义,因此据《广韵》注音释义其实不能给出“塞种”之“塞”读音的正确答案。《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颜师古注:“君谓为之君也。塞,音先得反。(塞种)即所谓释种者也,亦语有轻重耳。”《汉书·张骞传》:“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颜师古注:“塞,音先得反。西域国名,即佛经所谓释种者,塞、释声相近,本一姓耳。”《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寘、大宛、妫塞王国。”胡三省注:“妫塞国,塞种临妫水而居者,因以为国名。塞,悉则翻。”颜师古两注“音先得反”,胡三省注“悉则翻”,都说明“塞种”之“塞”当置于《广韵》苏则切(sè)音项下。一般认为我国古籍中所称“塞种”即西方和印度记载中所称的释迦人(sakas)。颜师古所谓“(塞种)即所谓释种者也,亦语有轻重耳”“塞、释声相近”,说明对应sak的可以是“塞”,也可以是“释”,而“塞”“释”中古正好都是收-k尾的入声字,与德韵苏则切合。据此我们判断,“塞种”之“塞”当读苏则切(sè)。《大词典》“塞种”之“塞”属之苏则切(sè),[4]1239合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语语音音节本位辨正
- 下一篇:四川方言志语音编写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