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7)


    七、关于“激发主体显现状态的能动性”问题
    朱景松(2003:14-16)在讨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时非常强调“激发主体显现状态的能动性”这一点,这也是该文与前人相关论述所不同的突出方面。文章指出,形容词重叠式能动意义的显现需要有特定的语境,其中祈使句是典型语境,比如谓语动词为自主形式、主体为第二人称、句子是未然态等。并举如下例句加以说明。
    49)故意重重地跺着脚。/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
    你高高兴兴的!/叫他老老实实的!
    认认真真地打量他一番。/慢慢喝着聊!
    我们要指出的是,说形容词重叠式有能动意义,还要看它离开了祈使句这一特定语境而在其他语境中也具有这种意义,否则就只能看作是语境所赋予的意义。但我们看到,上述重叠式出现在其他语境中时,显现不出能动性特征。如:
    50)他重重地摔了一跤。
    我昨天看到他高高兴兴地去学校。
    看他那副认认真真的样子,我心里觉得挺好笑。
    由此说明,所谓的形容词重叠式的能动意义其实是由祈使句赋予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这一意义,正如朱文所言的“需要特定的语境”。因为如果把语境意义附加在词汇意义身上,那么在祈使句中不仅是形容词重叠式,动词也有能动意义,如“你跺一下脚!/你摔一跤试试!”中,“跺脚”有能动义,就连非自主动词“摔跤”也有能动义。
    合理的解释仍然是“足量描绘”。如例49),他“重重”地跺脚,且是“故意”的,可能是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跺脚有足够的“重”就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即使你现在非常失意,在父母面前也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且“高兴”到足够的量才不会让父母担心;见到他时,如果你不足够认真地打量他,你就不容易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本文对形容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概括采取的是“可能性——现实性——功用性”这样一条操作路线:
    可能性。描绘性是形容词重叠式的最根本的意义,它制约着具体义的形容词重叠的可能性更大,抽象义的重叠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也制约着并列式的形容词重叠的可能性大,其他形式的形容词重叠的可能性小。
    现实性。重叠由“可能”变成“现实”须置于具体的事件场景中。在事件场景中常采用重叠形式,而非事件场景中,即使是重叠可能性最大的具体义形容词也不能重叠。
    功用性。在具体的事件场景中进行描绘的目的就是要“足量”,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估价和感情色彩。
    本文从重叠这一侧面出发,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形容词内部的同质性,即只要具有描绘性特征就会具有重叠的可能性并在具体事件中成为现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形容词内部的不均衡性,即完全隐量的形容词具有更大的重叠的可能性,而有一定显量的形容词重叠的可能性就更小,这说明汉语形容词在描绘性程度上存在着连续统表现,所以张国宪(2006:77)将描绘性较强(即有一定显量)的形容词划归为状态形容词是有其内在理据的。
    【附记】本文初稿曾先后在“汉语中的量化:语言理论与语言获得”国际研讨会(2013年11月,北京)和第十八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2014年10月,澳门)交流时听取了诸多学者的宝贵意见,修改稿吸收了《语言研究》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的重要建议。谨此致谢!
    ①例外情况是,动宾式中的“安心”、“开心”、“认真”等少数几个词可以重叠。
    ②陆丙甫(2010)就指出意义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基础。陆文以“动作性”为参项,将“静静”、“静悄悄”和“悄悄”三者区分为不同的小类,“静静”是静态的“轻静”,而“悄悄”是动态的“轻静”,“静悄悄”的意义则介于两者之间。如:a.静静的/静悄悄的/*悄悄的顿河—b.?悄悄的/静悄悄的/*静静的战争
    ③石毓智(1996)认为重叠式表示“定量”义。这是着眼于静态的短语层面上的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
    ④形容词作谓语时有两种形态变化,事件句中用重叠形式,非事件句中一般加程度词。可参见李劲荣(2014)。
    参考文献:
    [1]蔡淑美、施春宏2007阎连科作品中的重叠形式探析—兼谈语言表达形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2]崔建新1995可重叠为AABB式的形容词的范围,《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3]董为光2011汉语重叠式概说,《语言研究》第2期。
    [4]李大忠1984不能重叠的双音节形容词,《语法研究和探索》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劲荣2004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重叠为AABB式的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6]李劲荣2007a形容词重叠式的量性特征,《学术交流》第1期。
    [7]李劲荣2007b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中国语文》第4期。
    [8]李劲荣2012凸焦与调焦——状态形容词与数量词的句法位置,《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
    [9]李劲荣2014《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李守纪2007 AB式双音节形容词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用考察,《对外汉语研究》第3期,商务印书馆。
    [11]陆丙甫2010对词类和名物化的思考,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
    [12]吕叔湘1982/1944《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13]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4]任海波2001现代汉语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中国语文》第4期。
    [15]沈家煊1995“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16]沈家煊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
    [17]石毓智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第3期。
    [18]石毓智1996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第2期。
    [19]完权2013事态句中的“的”,《中国语文》第1期。
    [20]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
    [21]吴仁2006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功能探微,《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22]袁毓林2003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第1期。
    [23]张国宪2006《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
    [24]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的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
    [25]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26]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