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4)


    四、形容词重叠式的事件性
    把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归结为描绘性主要是着眼于静态层面得出的,它关注哪些形容词可以重叠或更容易重叠,可重叠的形容词表示什么样的义项时可以或容易重叠,即关注形容词构成重叠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只是一种“备用”形式,要使其成为现实性中的“使用”形式,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是说,并非可能重叠的形容词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都可以自由地形成重叠形式。如:
    14)a.个子高、眼睛大是导演挑选演员的标准之一。
    b.??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是导演挑选演员的标准之一。
    c.这个姑娘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导演一眼就看中了她。
    15)a.樱花柔嫩,漂亮,非常迷人。
    b.??樱花柔柔嫩嫩,漂漂亮亮,非常迷人。
    c.四月的樱花柔柔嫩嫩,漂漂亮亮,非常迷人。
    这就关涉到与描绘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描绘是相对于特定的场景而言,离开具体的事件,脱离特定的场景,描绘就失去了依托。王力(1943:221)所谓形容词的重叠是“要使所陈述的情景历历如绘”正表达了这一意义;董为光(2011:41-47)指出,形容词重叠表示状貌性,而状貌性与情境性又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因为在对事物的状貌进行描绘时,事物所在的时空因素自然就得到凸显。因此形容词采用重叠形式必须置于具体的事件场景中。
    关于句子的事件性,学界已有讨论。沈家煊(1995:374)认为事件句是叙述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事件的句子,有实际的终止点;袁毓林(2003:3)直接定义为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完权(2013:54)则进一步限定为是以对事件的陈述为手段进行交际的动词谓语句。我们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狭义的事件句可以此为据,但若着眼于广义,则可不受此限。吕叔湘(1944:261-263)在讨论“了”和“的”的“动与静之别”时就指出,“动”指的是无论已然或未然,都是变动性的事实,就是事件;“静”指的是无论固然或当然,都是静止性的事实,就是事态。这就是说,只要具备变动性,即使是未然情况也应该看作事件句。逻辑上,客观世界表现为一般性规律、可能性情状和个体性事实三种情况,那么相应地,语言世界就用三类语句来表示:属性句、情状句和现实句。其中,现实句指已然,即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句子;情状句指未然,即情况可能或将要发生,包括假设句、意愿句和祈使句等;而属性句指固然,即情况为恒常状态。
    
    如果以事态和事件来区分,属性句是典型的事态句,现实句则是典型的事件句。需要说明的是情状句,其实情状句也属于事件句,因为它是指将来某个时候情况可能要发生,也具有变动性,只不过其实际终止点是在将来。如:
    16)a.如果明天的作业你能认认真真完成,我就不罚你了。(假设句)
    b.这次暑假作业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完成。(意愿句)
    c.今天的作业你必须认认真真完成!(祈使句)
    这三个句子虽然不是表达动作已经实行或正在实行的情况,但都是表达动作将来要实行的情况,即将来在实行“完成”这个动作时的场景是“认认真真”。
    只有事件句才具备场景性,而事态句不具备,这就是导致例14)、15)中情况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事件场景中,重叠可能性大的形容词常采用重叠形式
    17)主席一愣,沉吟了一下,明明白白地告诉张小雷:“对。”——他觉得也没有什么必要对主任保密。(《小说月报》2002)(状语)
    ——主席一愣,沉吟了一下,明白地告诉张小雷:“对。”
    18)一大早,医院各科门前就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同上)(定语)
    ——一大早,医院各科门前就都排起了长队。
    19)出门时外面冷冷的,又进屋去加了件衣服。(同上)(谓语)
    ——出门时外面冷,又进屋去加了件衣服。
    “明白、长、冷”等都是易重叠的形容词,不过在这些例句中采用重叠式是没有强制性的,因为用原式也可以。但是这几个句中采用重叠式却有其必要性,它们都是对某一特定场景进行描绘,例17)强调主席说话时坚定态度的语气,例18)凸显人们看病难的现实情形,例19)表明当时天气寒冷的状况,这种场景的描写性需求促使句中形容词更倾向于采用重叠形式。如果用原式,虽然可以“达意”,但却难以“致效”。
    (二)事件场景中,重叠可能性小的形容词也会采取重叠形式
    20)瞬间,他软了脖子,松下眼皮,一头仰到被垛上,两滴烛泪,坎坎坷坷地爬了下来。(《小说月报》2002)(状语)
    ——?两滴烛泪,坎坷地爬了下来。
    21)……不觉盅已沾唇,一咂嘴,吱儿——响得悠悠久久,香得绵绵长长,恍惚走进一个沉沉的梦。(同上)(补语)
    ——?不觉盅已沾唇,一咂嘴,吱儿——响得悠久,香得绵长。
    22)这一回二婆在说普通话,但生生硬硬的,带着浓重的口音。(同上)(谓语)
    ——?这一回二婆说的是普通话,但生硬,明显带着口音。
    “坎坷、悠久、绵长、生硬”等属于不易重叠的形容词,但在这几例中都采用了重叠形式,这是有其必要性的。例20)中是做状语描绘眼泪爬下来的情状,例21)是做状态补语说明品酒时的声响和美酒的飘香,例22)是对二婆说的普通话的描述,这些情况用重叠形式是最合适不过了。同时我们还看到,例句中用重叠式还有强制性的一面,即如果用形容词原式,句子不一定成立。这就是句子的语用需求所产生的句法后果,描绘性的语用意义必须用相应的语法形式来表现。
    (三)非事件场景中,重叠可能性大的形容词也不采取重叠形式
    23)银杏树体型高大,姿态优美,叶子像一把把张开的小扇子。(《世界之最》)
    ——??银杏树体型高高大大,姿态优美,叶子像一把把张开的小扇子。
    24)假如燕子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伊林《大自然的文字》)
    ——??假如燕子飞得高高的,看上去小小的,那就会有好天气。
    25)我认为他工作踏实,办事认真,值得表扬。
    ——??我认为他工作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值得表扬。
    “高大、高、小、踏实、认真”等都是易重叠的形容词,但前两例说明现象,后一例表明观点,例中的形容词就不能采用重叠形式了。因此,如果着眼于语体,我们可以从表述事件的角度把语体分为叙述体、议论体和说明体。议论体表达作者的观点,如例14)a,说明体表明事物的本质,如例15)a,只有原式(表示事物的属性)才满足要求。叙述体是叙述某一具体的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重叠式(表示事物临时状态)满足这一要求,如例14)c、例15)c。
    这说明重叠不仅仅是就形容词本身而言,更是就具体语句表达的具体情境而言。所以,形容词重叠属于事件范畴而不仅是性状范畴,属于句子层面而不仅仅是短语层面。如果再进一步,这其实是形容词量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事物在通常情况下仅表现为“质”,用性质形容词表示,而只有在特定或具体的场景中才显示出“量”,用状态形容词表示。
    这样看来,重叠式的描绘性意义除了制约着原式能否形成重叠式的可能性之外,还制约着原式必须转化为重叠式的现实性。
    (四)小结
    这一节的分析表明,形容词入句后采取重叠形式还须以置于特定的事件场景中为前提,只有这样,其重叠的可能性才能变成现实,否则受到阻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