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辛弃疾在创作《临江仙》时,遵守传统,选用的均为双调60字体,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采用76755,76755句式。这一体式在两宋间使用最为频繁,可视为《临江仙》词调的基本体。辛弃疾在词调格律上十分严谨,其平仄处理不仅符合《临江仙》的声律要求,甚至比《词律》和《钦定词谱》所总结的谱式更符合创作实际。 第二:辛弃疾24首《临江仙》的句式、韵位等主要由词调本身决定,但辛弃疾对词调、体式的选择以及对词调固有声情特点的遵循,使其词总体呈现出舒缓流畅的声情特点,与传统的《临江仙》60字体的声情保持一致。从词的内容上看,由于这24首词大部分创作于退居江西时期,作者有较多时间观察农村的美景,体验家居的闲适乐趣,因此词的题材虽然比较广泛,情感层次也比较多样,但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这与《临江仙》60字体流丽谐婉、舒缓和畅的体式特征相一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第三:辛弃疾所用《临江仙》60字体较为后出,由该调58字体变化而来。但由于增加了律句,使其更加和谐整饬,普遍受到文人作者的欢迎。从留存的作品看,这一体式首见于滕宗谅,滕氏对58字体的改造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方法主要是套用前人现成的五言律句,将四五句式改为五五句式。苏轼是文人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此种体式创作的词人,他留下的14首《临江仙》全用此种体式,而且句式、格律均十分稳定。《临江仙》60字体的谱式由此基本成型。苏轼之后,包括秦观、贺铸等文人加以仿用,此体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又经叶梦得等人的大量创作,此体更加成熟,逐渐成为《临江仙》的最主要体式;辛弃疾是两宋间创作《临江仙》数量最多的词人,其留存的24首《临江仙》均为这一体式,对该体谱式的最后定型和词调风貌的确定,均做出重要贡献。 (李明扬、郭思晨、黄帆同学在数据统计、图标制作等基础研究方面对本文做出贡献,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