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辛弃疾《临江仙》句式与声情 《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作为词调,最早见于《敦煌词》。诚如秦巘所言,该调最初咏水仙祠,取本意为名,因此早期作品多咏水媛江妃,内容与曲牌名称大致相配,且不乏凄清幽怨之作。但该调后经长期演变,词调体式、作品内容、风格类型均发生很大变化。由于该调格律近于律诗,就如龙榆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风格总体上已偏于流丽谐婉这一类型。 辛弃疾24首《临江仙》的句式、韵位等主要由词调本身决定,但辛弃疾对词调、体式的选择以及对词调固有声情特点的遵循,依然能体现出一些自己的特点。 辛弃疾所用60字体为典型的双调小令,上下两片句式结构和平仄安排完全一致,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种句式混合组成,构成76755,76755结构。五字句为上下片第四句、第五句,这两句的平仄为: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上下句对偶十分工整,符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需要指出的是,《临江仙》60字体是从句式为76745,76745的58字体演变而来,方法是上下片最后两句各增一字,由原来四五的长短句式变为五五相对的齐言句式。这样一改,《临江仙》词在句式上更加向诗体靠拢,五言诗中一些诗人惯常使用的技法也可以被复制、平移到《临江仙》词调中,因此词调所能容纳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诸如“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未须愁菊尽,相次有梅来”(《临江仙》[冷雁寒云渠有恨])、“病中留客饮,醉里和人诗”(《临江仙·壬戌岁生日书怀》)、“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临江仙》[手撚黄花无意绪])等对偶句,使词调整齐和谐,情感丰富,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七字句为上下片的第一和第三句,这两句的平仄为: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虽然两句中间隔了一个六字句,但偶数位的平仄相对十分严格,尤其是第一句后四字的“平平仄仄”与第三句后四字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十分整齐。六字句为上下片的第二句,夹在两个七字句中间,平仄安排为:中平中仄平平,也相当有规律。总体上看,无论五字句、七字句还是六字句,它们的平仄与近体诗的格律十分相近,都可视为律句。词调在声律安排上接近于近体诗的法则,平仄上就相当和谐,从而所构成的音节也应当是和谐悦耳的。 另外从韵句的角度看,辛弃疾的《临江仙》词也非常讲究。全词上下片各用三韵,除第二韵句为单独的七字句外,其余两韵句分别由七六和五五句式构成。七六句式的平仄是: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两句虽然字数不一,但偶数位置的平仄对得很好;五五句式的平仄安排是: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无论从字数还是平仄,均十分齐整匀称。另外,两韵句的白脚处用的都是仄声字,这和韵脚处的平声韵平仄相对,类似律诗出句用仄,对句用平的格式。且每句的偶数位置的平仄基本固定不变,奇数位置的平仄则大多不拘,这种变化特点与近体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则相似。这种平仄迭用,接近于律诗的体式,也构成了音节和婉的特点。 与句式一起影响词调声情的还有韵位和用韵特点。词本质上是一种音乐文学,韵位的疏密以及平仄韵的选用,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旋律的节奏。王易先生认为“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246),稼轩24首《临江仙》在用韵方面严格遵守了该调60字体式的规律,全部选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因此声情上总体比较平缓,没有转韵造成的起伏跌宕。在韵位安排上,该调上下片各有5句,其韵脚分别落在了第2、3、5句的句尾。也就是说,上下片除一处相邻句连续押韵,其余均为隔句押韵。龙榆生先生以为:“大抵隔句押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宜于雍容愉乐场面的描写;句句押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宜于紧张迫切场面的描写”(《词曲概论》190)。稼轩《临江仙》以隔句押韵为主,旋律总体比较舒畅,而中间一处相邻句连续押韵,又使节奏稍加收紧,于舒缓之中而略显活泼变化。总之,无论是平韵的选用,还是以隔句押韵为主的韵位安排,都使稼轩《临江仙》词呈现出舒缓流畅的声情特点。 以上是从体式格律上总结了辛弃疾《临江仙》词所应呈现的声情,即谐婉舒缓,流丽和畅。但辛弃疾运用这一词调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哪些情感,这些内容与感情是否与上述的声情相一致?还需要结合其具体的创作来分析。 辛弃疾现存词629首,其中《临江仙》一调共24首,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以稼轩的行迹分卷,将其词分为了“江、淮、两湖之什”“带湖之什”“七闽之什”“瓢泉之什”“两浙、铅山诸什”五个部分,并以创作时间的先后编次。根据邓广铭先生的编年,稼轩词的丰收期当是在辛弃疾投闲置散的二十余年间,而《临江仙》一调犹是如此,创作时间大部分集中在闲居江西的二十来年中。纵观稼轩的二十四首《临江仙》词,从主题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赠别、祝寿、酬唱、咏物、抒怀以及生活纪实等几类。总的说来,虽然这些《临江仙》词表现的内容广泛,情感层次多样,风格上也不拘泥于一端,但二十四首词中并无激越苍凉、雄劲悲壮或者凄厉哀婉的作品,总体上还是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与体式格律上体现出的流丽谐婉、舒缓和畅的特征相一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稼轩24首《临江仙》这种声情特点的形成,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从《临江仙》词调的源流发展看,虽早期不乏凄清哀婉之作,但入宋后总体风貌以清新婉转、洒脱自然为主。可见,在《临江仙》一调的创作上,辛弃疾是以尊重词调的声情特色和写作传统为前提而进行的,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在他笔下,《临江仙》仍然保持着流丽谐婉的特色。另一方面,从创作的时间上看,辛弃疾《临江仙》词的创作时间绝大部分集中在被迫在江西农村隐居的二十来年中,在这段时间中,虽然他依然忧心国家政治,不忘恢复大志,总体上感情生活比较丰富,有较多时间体验家居生活的乐趣、欣赏江西农村的美好景象,因此用《临江仙》这样一个流丽婉转的小调来作为自己的陶写之具,记录生活、排遣积郁、唱和咏怀乃至表达相思之意都是极其正常的,这也正体现了稼轩词创作的多面性、丰富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