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2)

http://www.newdu.com 2018-06-04 《中国语文》 马坤 参加讨论

    2.研究材料和方法上的突破
    2.1 古文字
    在早先的研究中,Baxter(1992)和Sagart(1999)都比较重视音韵材料的可靠性问题。指出传世文献可能经后人删改,也可能出现版本错讹。近十余年来,古文字学界陆续整理和公布了大批简帛文献,其著录时代集中在战国至西汉之间,内容包括遣册、卜筮祭祷记录、司法行政文书、书籍等。当中的异文、谐声、通假和韵文等对于研究上古音韵具有重要作用。白-沙(2014)把通假材料纳入广义的谐声范畴,将谐声关系分为“共时的声符互用(interchange)”和“历时的声符替换(substitution)”两类,以区分当中的时代和地域层次:前者可用来订正或补充谐声系列,后者可用来推测语音演变。
    2.2 民族语中的早期汉语借词
    Sagat(1999:8)认为,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在远古时期是多民族杂居的,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包括壮侗语、苗瑶语、南亚语、藏缅语等。战国末年,随着汉人南迁,汉语同民族语之间发生了持久而深刻的接触。受强势语言的影响,这些语言中存在多个历史层次的汉语借词。奥德里古尔(Haudricout)曾利用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以考察汉语声调的起源,由此发展出*-s和* 韵尾理论,显示出这类材料在上古汉语研究中的潜力。李妍周和沙加尔(1998/2013)提出了借词的“一致性原则(principle of coherence)”,以区分借词的历史层次。后来,该理论为更多学者所采纳,被运用到对白语、水语、哈尼语、苗语和拉珈语等借词研究之中,逐渐积累了一批早期汉语借词材料(参看蓝庆元、向柏霖,2013)。
    由于早期借词和同源词混而难分,白-沙(2014)一方面排除了藏缅语中的共同词汇,一方面剔除了系属不明的民族语借词(如:白语等),而主要利用了越南语、壮侗语、苗瑶语中的汉语借词②。上述三种语言早先都存在带前置成分(presyllables)的音节结构,它被认为是许多东亚语言单音节化的起点(米可,2013)。这三种语言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同汉语接触,故可以利用当中的早期借词层以重建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
    1)古越南语中的前置成分已经消失,可以通过同语支的芒语(Mu'ò'ng)、他翁语(Thavung)、鲁克语(Ruc)、萨克语(Sách)等构拟出来。根据语音对应关系,越南语中的浊擦音声首对应鲁克语等语言中带前置成分的音节。可以首先根据汉-越语声调对应关系区分出早期借词层,再利用当中的浊擦音字来考察上古汉语的前置结构(白-沙,2014:94)。
    2)根据目前的构拟,古苗瑶语中的响音有三套,包括清响音、浊响音和带先喉塞音的浊响音;塞音和塞擦音也有三套,包括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浊音,并且它们都可以带鼻冠音。苗瑶语借词对于判定汉语“清浊别义”现象中的词缀形式具有重要意义(Sagart & Baxter,2012;白-沙,2014:96)。
    3)壮侗语族拉珈语前置成分的简化过程较特殊:固有词汇和早期借词的前置塞音往往保留而主要音节的辅音声首发生脱落;当辅音声首为鼻音时,它还会使主要元音发生鼻化。这对于考察原始闽语中清响音声母的分化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白-沙,2014:91-92)。
    2.3 汉语方言中的存古现象
    自高本汉以来,学者普遍认为除闽方言之外,现代汉语方言均直接来源于《切韵》音系,这也导致在以往的上古音构拟中未能真正地运用历史比较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杰瑞(Jerry Norman)对闽方言的研究表明原始闽语具有复杂的声母系统: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六套,包括送气/不送气清音、送气/不送气浊音以及清、浊两套软化声母(softened initials),响音声母也有清、浊两套。这些特殊声类逐渐为古音学家所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