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变 如:“迎—逆”是阳铎对转。“首—头”是审定邻纽,幽侯旁转。“怖”在上古是滂母鱼部,韵母拟音为a,后来演变为u。“怕”是保留了“怖”的古音。 (二) 得名 之由不同得名之由不同也是人们认知角度不同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认知角度的不同不反映在同义词的词义上(上述同义词,其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都没有什么不同),而只反映在词的不同语音形式上。 如:“舟—船”。《说文》:“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说文》:“船,舟也。”段注:“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溯沿也。” “—恧—”。钱绎《方言笺疏》:“之言腆也。……颜犹言厚颜矣。《说文》:恧,慙也。”徐锴《说文系传》:“恧,心衄挫也。”《说文》:“,蔽不相见也。”段注: “之言閟也。”即因羞惭而自隐蔽。 (三) 词义引申 如:“屦—履”。《说文》:“履,足所依也。”《说文》:“屦,履也。”段注:“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履”由践履的动作引申为用于践履之物,就成了“屦”的同义词,在表示“足所依”的意义上和“屦”同义。 “贰—副”,都指副职,与“正”相对。《说文》:“副,判也。”段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仍谓之副。……周人言贰,汉人言副,古今语也。”“副”引申后成为“贰”的同义词。 “口—嘴”。“嘴”本作“觜”,指鸟嘴。后来引申为人和动物的嘴,和“口”同义。 除了南北古今不同而产生的同义词,还有一些词义相同的同义词无法肯定是方言词还是古今语,但其语音差异也可以用音变和得名之由不同来解释。 “颠—顶”。《说文》: “顶,颠也。”“颠,顶也。”都指头顶。都是端母,真耕通转。 “嗌—咽”。《说文》: “嗌,咽也。”“咽,嗌也。”都指咽喉。都是影母,锡真通转。 “妊—娠”。《释名》:“妊,娠也。”都指怀孕。同是怀孕,为什么有“妊”和“娠”两个词来表达呢? 这是由于得名之由不同。对此,段玉裁和王力都有过解释。《说文》:“妊,孕也。”《说文》:“娠,女妊身动也。”段注:“凡从辰之字皆有动意。……妊而身动曰娠,别词也。浑言之则妊娠不别。《诗》:‘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传》曰:‘身,重也。’盖妊而后重,重而后动,动而后生。”王力《同源字典》:“‘任’是怀抱,‘妊’是怀胎,二字同源。”“‘娠’有二音:一读章刃切,音震,与‘震、振’同源; 一读失人切,音身,与‘身’同源。”两说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如何,“妊”是从“怀抱”的角度去认识的,“娠”是从“有身”或“震动”的角度去认识的,两个不同的认知角度,就采取了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产生了“妊”和“娠”两个同义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