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两对词很少同义连用。“凫”和“鹜”极少连用,下面是仅见的一例: 例中的“鹜”显然指野鸭。 “趋走”连用的较多,但不是同义连用。如《庄子》例的“趋走”的词义有变化,既非“走”也非“趋”,而是等于“疾行”。更多的“趋走”表示奔走服役,如《汉书》例: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上来。那些“浑言则同”“析言则异”的词,哪些是同义词,哪些是近义词? 同义词和近义词究竟如何区别? 第一类(如“睇—眄”)实际上并无区别,当然是同义词。第二类(如“苑—囿”“枝—条”)和第三类(如“趋—走”“凫—鹜”)如果用义素分析,都是“有共同的中心义素,有时还有共同的限定性义素,但又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相同”。那么,应怎样来区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 “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相同”,说明这一对词是有区别的。但这些区别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显著的人们不会觉得是同义,在实际语言中也不会把它们同义连用。不显著的人们会觉得是同义,在实际语言中会把它们当作相同的词来连用。显著与否,可以从认知的基本层级和非基本层级来加以说明。人们对基本层级上的单位之间的区别会觉得很突出,而对于非基本层级上的单位,往往不会太注意其区别。苹果和梨,人们不会觉得是同一种水果; 而香梨和鸭梨,人们会觉得区别不大。“苑/囿”“枝/条”这些词是非基本层级的,人们对它们区别不会太注意,所以这些是同义词。而“趋/走”是属于基本层级的,人们不会把它们混同,只会认为它们相近。“凫/鹜”虽然都是鸭子,是同一个基本层级的下位区分,但人们对家养的和野生的区分很注意,特别是野鸭会飞,鸭子不会飞,区别很明显,一般不会把它们混同。所以这些是近义词。 同义词和近义词是和人们的感觉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究竟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时不能机械地用义素分析法,还要根据人们的感觉和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