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缺一”现象的两种解释模式中,“两因素互动”比较复杂。不过,所谓“两因素互动”,其中的“两因素”通常也就是两种不同方面的一致性(陆丙甫、金立鑫2010)。因此,把表面看来不一致的现象,换个角度而看出其中的一致性或看成是不止一个的一致性互动的结果,是科学解释的基本方法。 1.2何种功能跟何种形式之间的一致性? 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表达功能跟编码形式之间的一致性。但是,功能和形式双方都有多方面的表现。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何种功能跟何种形式互相一致。这就需要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一旦发现合理的角度,原来不一致的现象就会显示出某种一致性。例如: 汉语和英语的状语顺序表面上看是相反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以核心动词为坐标原点,考察各状语距离核心动词的近远,会发现两种语言不同状语距离核心动词的近远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呈现出镜像的对称性。再如: “希望”跟“失望”的对象分别在动词的后面和前面,完全相反。不过,考虑到“希望”的事情都是“希望”时尚未发生的,而“失望”的事情都发生于“失望”之前,那么,两种格式中的动词与其对象之间的顺序,跟各自表达的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是一致的(详见2.3节)。 事实上,科学家的一个基本信仰就是世界的一致性、统一性。一方面,这是一个信仰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证明;另一方面,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唯一选择。因为没有一致性就没有内洽性,也就根本没有了理论。其实一致性信仰还有更深远的起源,如果动物对生存环境没有基本的一致性认知,就无法建立起对环境一致性的条件反射,也就无法生存[1]。理论的一致性可以说是动物与生俱有的一致性认知的扩大和深化而已。 下节中,我们将具体讨论交际功能跟编码形式之间一些主要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文献中一般称为“象似性”。我们把它们分成七大类: 上述顺序大致上是按照表达和理解的复杂程度排列的。如把语义靠近放在可别度领先之前,是因为人类的空间认知比时间认知简单。语义靠近动因在形式上表现为空间距离性,而可别度领先的描写形式则是在空间距离再加上时间先后性,可见后者比前者复杂。小孩子的空间认知早于语言习得,而其时间认知晚于语言习得,也说明了空间认知比时间认知简单。另一方面,同一种象似性中也有简单复杂之分,这从下面要讲的声音象似性中就可以看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