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为什么要设立DP?首先,在“我帮了他的忙”中,“他的忙”是动词的一个论元,可以话题化、被动化、逆动化、焦点化,生成3. 2节第五至八类的句式。按照Abney(1987)的DP假设,只有DP才能做论元,NP只能做述谓,所以必须设立DP。其次,“我帮了他的这个忙”,既有移位,也必须有D位置,因为指示词“这”生成于Do位置,其生成结构为(16b): 按照朱德熙(1982:49)的论述,“个”是一个用得最广泛的个体量词,不但可以用在个体名词前,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动词的否定形式前,如: 李临定(1990:116)也指出“鞠了三个躬”相当于“鞠了三次躬”,“三个”实际上相当于动量词的作用。我们还发现,“个”也可用在事件名词前,如: 因此,“个”是名量,还是动量,还是二者兼有,并不十分清楚。我们这里暂把其分析为动量词,用Fr(equency)表示。有关动量短语的分析详见下一小节。 问题三:为什么要互补删略?我们认为动因之一,是谓词的动性强化。因为汉语的单音节动词动性强,经常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和活动,而双音节动性弱,多用来表示抽象的行为(李临定1990:133)。动宾式双音节动词,通过删略第二个音节,在表层只保留动词部分,使得这种动性得以再现和强化。动因之二是实现核心一致。汉语的VP核心在左,NP核心在右,相应地,复合动词的核心在左,复合名词的核心在右(Packard 2004:194)。按照这一规律,通过互补删略,分别删略Vo\No位置复合动词、复合名词的次要元素,只保留其核心,就可以实现VP核心与复合动词核心、NP核心与复合名词核心的完全一致和重叠,从而营造一种“完美”的结构形式。当然,这种重叠也能凸显核心[9]。另外,这个操作可以看作是对前面说的名词化的支持和佐证。 互补删略在英语里也叫分配删略,可以解释很多句法上的“离合”现象,例如,互补删略可以解释DP, PP有时候能以非连续的方式出现,包括Wh一移位、NP与其修饰量词分离、NP与其PP修饰语分离等(Fanselow and Ćavar2002; Ott 2009),例如: 不仅是英语,德语、波兰语、俄语、匈牙利语、芬兰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克罗地亚语(Croatian)、瓦尔比里语(Warlpiri)都有类似现象。这种“离合”现象似乎与汉语的离合词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Ott(2009:74-5),德语的分裂话题句就是互补删略的结果,并且这种互补删略的使用受语义和语用的双重作用:删除后,上端留下的成分为话题,下端留下的成分为焦点,见(20b): Fanselow和Ćavar (2002)对这种互补删除的语义语用限制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此处不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