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再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9)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现代外语》 杨稼辉 伍雅清 参加讨论

    本文讨论了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这一争论。运用多种鉴别终结性的测试手段测试后发现:文献中所谓的完成动词与终结性并无特定关联;在添加结果补语或量化解读名词性短语后,动词短语才具有终结性。所谓的完成动词在终结性这点上与典型活动动词并无差异,汉语并不存在完成动词。
    在Vendler(1957)跨语言的分类研究中,围绕究竟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这一问题,近年来学界也多有争论。基于英语的研究中,Rappaport Hovav(2008)认为不需要假设这一类别,而Rothstein(2012)等则坚持存在完成动词。后者的一个重要证据是部分动词带指称性宾语确实具有终结性。然而,如果我们假设英语部分动词后存在隐性的虚化结果补语,那么,整个动词短语的终结性也就可以得到解释。事实上,Dowty(1979)就曾指出英语中一些副词,如“up”、“over”等,本身并没有具体语义,主要作用就是表示事件完成。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本文基于汉语的结论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语言。对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本文曾在第二届中国句法语义(青年)论坛和衡阳师范学院语言学沙龙宣读,感谢与会学者的批评与建议。
    ①终结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辨识,具体请参考Vendler(1957)及Dowty(1979)等。
    ②林文提到,戴文上述语感很可能是源于对无定名词短语的特指解读,而非量化解读。这样的话,戴文所举的(9b)与(10a-b)实际反映的就是“动词带指称性解读名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感谢审稿人指出这点。
    ③审稿人指出,本测试中句子的助词为“会”而非“了”,与戴文略有同。不过,框式时量短语测试关注的是时量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关系,与句子的情态无关。因此,例(20)仍然是有效的框式时量短语测试。
    ④关于词尾“了”的非统一分析,可能的证据如下:
    首先,作为结果补语的“了”可以与“完”和“好”等结果补语替换,而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则不可以,如(26)与(27)所示。其次,作为结果补语的“了”可以用于命令式和把字句,而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则不可以,所以,(i)、(ii)两例只能表示事件完成。同时,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可以用在“V了+时量短语”结构中,而结果补语“了”在该结构中则会导致不完句效应,如(iii)与(iv)二例对比所示。
    (i)你把那封信写了/好吧。(ii)写了/好那封信吧。
    (iii)*那封信,他写了/好三天。(表示完成)(iv)那封信,他写了三天。(不表示完成)
    再次,上述两个不同语义的“了”在湘方言中分别对应“哒”与“咖”这两种不同形式,更是强烈显示应当对“了”予以非统一分析(“咖”与“哒”的研究请参考鲁曼(2010))。当然,更多证据还有赖后续研究。感谢审稿人指出部分词尾“了”不能分析为结果补语,并促使笔者明确提出上述非统一分析。
    ⑤审稿人指出,如果“了”和“好”、“完”等都是结果补语的话,(i)a-b中二者的共现就无从解释。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被试都觉得(i)a-b中的“了”后需要稍做停顿,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句子才好接受。因此,笔者初步猜测,(i)a-b中的“了”属于句末“了”。(ii)a-b与(iii)a-b的对比也显示(i)a-b中的“了”确实不可能是词尾“了”,只能是句末“了”。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i)a-b中“了”与结果补语的共现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三年以后,才卖出去。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三天以后,才寄出去。
    (i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三年。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三天。
    (ii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