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潘杰,刘涛.山西杂字说山西[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 [2]戴克一,袁文斌.日用时行杂字[O].道光十三年富文堂梓行. [3]佚名.疍家七言杂字[M].民国梧州地区手抄本. [4]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分析J].文学,1937,7(1):2. [5]李振聚.宋元明杂字书籍考[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王晓娟,李振聚.清代山东杂字著作经眼录——略谈其中的民俗材料[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45-49. [7]李振聚,王晓娟.宋元杂字书流行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73-75. [8]李振聚.蒲松龄《日用俗字》略考[J].蒲松龄研究,2013(3):117-128. [9]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杂字——明清时期杂字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0](清)佚名.一串珠杂字[O].清咸丰二十四年刻本. [11](清)佚名.孝经杂字[O].清光绪乙巳孟冬泊镇树德堂梓. [12](清)佚名.礼仪杂字[O].清光绪二十三年文渊堂梓. [13]王有英.民间识字课本中的教化意蕴——“杂字”与社会教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8-82. [14]顾月琴,俞可.杂字教学对民工教育的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54-57. [15]顾月琴.我国古代民间杂字教材中的社会教化[J].伦理学研究,2009(5):69-74. [16]顾月琴.我国古代民间杂字教材中的职业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06-108. [17]顾月琴.古代识字教材的比较——杂字与“三百千”的相同之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8-71. [18]戴元枝.徽州《六言杂字》:明清杂字教材的成熟之作[J].黄山学院学报,2015(2):11-15. [19]戴元枝.从明清徽州杂字看徽州的商业启蒙教育[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5):26-31. [20]宋坤,邹蓓蓓.太行山文书中民间识字教材“杂字”研究[M].河北学刊,2015(6):179-1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