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所涉学科门类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2209项,其中民族语言翻译项目5项,仅占0.2%,涉及语言学和民族问题研究两个学科,学科专业单一。2010年共3043项,民族语言翻译项目7项,占0.2%,涉及语言学、中国史及世界史、民族问题研究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4个学科专业,学科多样性有较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国家社科民族语言翻译项目中有1项重点项目,尽管只占140项重点项目的0.7%,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表明国家对民族翻译研究的高度重视。2011年3874项中有12项民族语言翻译项目,占0.3%,涉及语言学、中国文学、民族问题研究等3个学科专业。2012年4362项中有7项民族语言翻译项目,占0.2%,涉及语言学、宗教学两个专业。2013年4751项中有13项民族语言翻译项目,占0.3%,有1项国家重点项目,涉及语言学、中国文学、宗教学、民族问题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5个学科专业,多样性比以往有较大提升。 4.2历年数据对比 2009-2013年的最近5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逐年上升,翻译项目也是逐年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8.6%、37.5%、24.5%和31.8%。其中民族语言翻译项目数量总体趋势在上升,2012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回落,2013年又回到正常水平。民族语言翻译项目占翻译项目的比例比较正常,在10%至22%之间,但占项目总数的比例很低,在0.2%到0.3%之间,说明国家对民族语言翻译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另外,分析表明,民族语言翻译项目涉及的学科专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2013年达到最高,这与国家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有一定关系。 4.3研究主题分析 2009-2013年国家社科民族语言翻译项目重点集中在翻译史、翻译实践和翻译产品这三个领域。其中16项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史的研究,如维吾尔族翻译文学史、蒙古族翻译史、哈萨克族翻译文学史、藏族翻译史等,重在梳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交往中的翻译活动,分析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脉络。有11项关于翻译实践,重点是把本民族的经典作品进行整理、翻译、研究,以便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如古本侗族“埋岩”款词译注、敦煌吐蕃文书《罗摩衍那》译注、古突厥文文献译注、西域藏文文献的整理翻译、藏文史籍《雅桑宗派源流》翻译与研究等。还有11项关于翻译产品的研究,关注译入译出的其他民族或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品,探讨文化的交融发展与传播传承。例如《元朝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对这部作品的多维翻译研究,对于传承蒙古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再比如,韩规古籍是普米族祭司韩规使用的宗教典籍,包括普米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内容,是普米族的百科全书,对这些古籍进行译注、研究是抢救、保存这些文化典籍的重要途径(奔厦·泽米等2010)。 4.4地域分布情况 从地域分布来看,2009-2013年45项国家社科民族语言翻译类项目中有36项集中在“西部地区”(只有北京、广东、辽宁不属于西部地区)。在北京的6项中有4项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图书馆,国家政策支持非常明显。200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正式运作,2004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社科研究项目,简称“西部项目”,其宗旨之一就是抢救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社会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