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 张 威 参加讨论

    3)翻译教学研究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翻译教学研究应该改革“大而泛”的研究思路,进行翻译教育环节的分解式深入研究:a.翻译能力的全面认定与动态评价;b.翻译测试的系统设计与综合评估;c.翻译学习者语料库的设计与应用;d.翻译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等。 
    4.2.4 创新学科探索的学术主导型项目 
    1)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研究 
    首先,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国译论的独特贡献,一方面对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特点的中国译论体系进行历史性解读或修正(罗新璋1984;王宏印2003;张南峰2004:23-32),另一方面更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译论及其话语规范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进程中的作用(张佩瑶2012:113-128)。其次,明确翻译理论或概念“本地化”的研究路向,提倡基于“证伪”思维的适用性研究(而非单纯的验证性或应用性研究),推动翻译理论的多元发展(张南峰2004,2012;胡牧2011)。再次,深化翻译理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元理论思考,从理论的指向性、层级性、应用性等不同视角,客观而系统地评价“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及其理据与意义(孙致礼1997;张柏然、姜秋霞1997;朱纯深2000;张佩瑶2012:148-149)。 
    2)相关问题的专题性系统研究 
    a.译者主体性,特别是特殊群体译者的集体特征研究(如华裔译者、海外汉学家的翻译行为与影响或知名译者的个案性研究);b.翻译历史研究的“空白区”(如文革时期、抗战“陪都”时期、上海“孤岛”时期、东北沦陷时期等)研究;c.中华文化元素的系统性翻译与传播研究(如中医、京剧、饮食、建筑、绘画等);d.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特殊语料,如政治、经济、法律、商务;特殊对象,如学习者;特殊加工,如信息标注与对齐;特殊类型,如口译语料库;特殊视角,如文化、意识形态思考)(胡开宝2011:197-201)。 
    4.3 组织模式与策略 
    4.3.1 组织模式 
    1)多学科合作、跨学科整合 
    a.新闻传播与翻译:分析新闻媒体在信息翻译与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b.文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考察文学产品与文化现象在跨国、跨语言转换中的变异及其影响,重点分析中国文学作品、文化产品通过翻译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c.哲学、宗教学与翻译:考察哲学思想的引入与变迁及其对本土思想、文化乃至语言的影响,明确翻译在其中的地位与影响;d.心理学与翻译:揭示翻译操作的心理认知加工过程,启发翻译教学改革;e.社会学、人类学与翻译:构建“翻译社会学”,探索翻译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7。 
    2)多机构协同、多主体参与 
    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教育机构、翻译从业者与教育者应该突破机构限制,构建需求导向、问题驱动的跨学科协同共同体,实现信息、资源、人才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成果的有效转换,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明确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