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再论隐喻释义及其释义模式——认知神经科学视阈下隐喻释义模式的建构(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 孙崇飞 参加讨论

    5.2 其他相关变量的引入
    从第2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和第3部分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中概念映射和整合过程受到突显、复杂度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无关隐喻性本身的其他相关因素使得隐喻语言处理在反应时上表现出多样性。
    短语kick the bucket既可作字面表达也可作隐喻表达。作字面表达时,词汇概念[KICK]和[BUCKET]所涵设的部分初级认知模型侧重如图3所示:
    
    其中,STRIKE WITH FOOT和CYLINDRICAL VESSEL在各自所属的初级认知模型侧重层面达成匹配和解读。作熟语即隐喻表达时,起主要语义解读功能的是[BUCKET],其涵设的部分认知模型侧重表示为图4。熟语中bucket是法语中bique的谐音。16世纪欧洲人屠宰猪的时候将猪捆绑后吊在横木上放血,“横木”在法语中表达为bique,由于其发音与英语中的bucket相似,因此随着语言的不断演化,“翘辫子”或死亡的意思在桥接性语境中因交际需求(形式有限而交际内容无限或追求语言创造性),偶然地与英语中早已存在的语言形式“kick the bucket”联系在一起。相信此“形—义”对子在其产生初期非常新颖且突显度极低。但在交际需求和语言创新性驱使下,其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熟悉度和突显程度也随之增加,最终固化为紧密度极高的常规性共生语言表达式,进而脱离语境而再分析为独立、完整的词汇概念。新近,Traugott & Dasher(2004)关于语义变化的理论研究和Goldstein et al.(2012)关于隐喻常规化过程的ERP实证研究均支持这一观点。Traugott & Dasher(2004)认为情景化含义(或语境诱发性推理)可以与其使用语境分离,而再分析为与特定形式相连的意义单位。
    汉语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现象,以“走后门”为例。作字面表达时,“走后门”中词汇概念[走]激活的初级认知模型“两脚交互向前迈动”与词汇概念[后门]激活的初级认知模型“房屋或院子后面的便门”匹配并达成解读(参见下页图5)。作为熟语表达时,词汇概念[后门]激活的初级认知模型反身作为词汇概念继续激活次级认知模型“隐蔽”。随着使用频率、突显和熟悉度的增加,“走后门”逐步再分析并固化为新的词汇概念,继而直接为初级认知模型“通融或舞弊的途径”提供通达(参见下页图6)。我们将这种因交际需求而在桥接性语境中产生,经使用频率增加得以固化,并使其原本非突显、非熟悉或非典型新颖意义潜势被再分析为突显、熟悉或典型规约词汇概念的认知模型层级上升的现象称为认知模型再分析。我们认为,正是这种认知模型再分析机制,使得原本处于次级认知模型侧重中的认知模型得以突显,继而致使源域和靶域间概念映射等级升高,整合难度降低。久而久之,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被再分析为独立的词汇概念,继而其激活或通达路径变短(复杂度减弱)。认知模型再分析机制解释了为何突显和规约隐喻比不突显、新颖隐喻处理时间短的原因,即处理时间与激活或通达路径以及整合难度成正比,与突显程度及映射等级成反比。
    
    
    
    5.3 隐喻释义模式的建构
    结合隐喻认知神经科学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和CL相关理论假设,我们将隐喻释义模式初步建构为如下页图7所示。
    概念映射发生于两概念域之间,概念域中涵设的各种概念成分依据其突显等级、复杂程度和语境适宜性(即应景性)等因素得以等级性激活和选择。图中具体体现为特定语境(图中表示为外围矩形)中,词汇概念侧重中相关词汇概念和各级认知模型侧重中相关认知模型的激活和选择。隐喻的域际映射特征决定隐喻表达中至少包含两个语言单位,具象化为语言形式Ⅰ和Ⅱ,它们作为初级认知参照点激活相应的词汇概念侧重,继而选择相应词汇概念(如图7中空心圆所示)④进行匹配性解读,即选择相应初级认知模型侧重中的相关初级认知模型(如图7中实心圆所示),并进行整合。如该匹配和整合失败,则依据“语境引导冲突解决”原则,由喻体词汇概念提供通达激活的初级认知模型(即图7中初级认知模型侧重Ⅱ中相应次级认知模型)反身,作为次级词汇概念继续为激活次级认知模型侧重提供认知参照点,并选择相应的次级认知模型与本体初级认知模型进行匹配性解读;如再失败,次级认知模型会再次反身作为词汇概念,为下一级认知模型侧重的激活提供认知参照点,如此延续,直至喻体为之提供间接通达的某层级中的特定次级认知模型与本体中的初级认知模型成功匹配、并得以解读和整合。其中,选择、激活、映射和整合等过程均受到概念一致、图式一致和心智利己原则的限制。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交际需求的客观存在,次级认知模型侧重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相关次级认知模型,会因使用频率等因素的作用使其突显度和复杂度发生相应变化,继而发生所属次级认知模型层级提升(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甚至再分析为新的独立词汇概念的现象,继而缩短激活或通达路径,提升映射等级,降低整合难度。一旦某次级认知模型再分析为独立词汇概念,它便与之前为之提供间接通达的词汇形式紧密结合形成符号关系(如图中带点双箭头粗虚线所示),继而该词汇形式直接通达升级后的次级认知模型即新的词汇概念。
    
    ①尽管概念整合理论也强调语言符号的认知提示符(prompt)作用,但未对其作用机制及其与概念内容的界面对接进行详细论述。
    ②尽管Evans极其强调纯语言知识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并未对何谓纯语言知识进行明确的说明。
    ③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有失妥帖。究其本质,词汇概念仍源于人类的初始具身体验。它与概念层面知识结构的区别在于词汇概念是被明晰性编码于语言形式之中的知识,即它具有高度规约性,它可以脱离语境被人们即时激活,因此,具有高度的联想性。词汇概念类似于词典中给出的词条。为表明笔者与Evans对“purely linguistic”认识的不同,行文中我们将“纯语言”一词置于引号中。不同参数的组合构成不同的词汇概念。但对于参数的产生来源,Evans未作出明确说明。笔者认为Evans所说的参数相当于词典中为每一词条列出的词条义项。关于LCCM的详细讨论和修正,篇幅限制,我们另文再述。
    ④值得说明的是,图7中空心圆和实心圆的数量并不仅限为图中所示,其数量依据语言使用者百科知识、具身经验和交际意图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灵活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