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崇飞(1985-),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现有隐喻释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重文化普遍性、轻心智意向性;多宏观语用推理、少具象化表征;重“后台”识解、疏“前台”认知。隐喻理解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析清影响隐喻概念映射的相关变量,并厘清变量间功能耦合关系,进而在综合考虑语言使用者“前台”和“后台”认知过程及其心智意向性的基础上,构建准确反映相应“动态语义增值”过程的隐喻释义模式,以使其在具有心理真实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同时,兼具语言揭示性。 关 键 词:隐喻释义 认知神经科学 前台和后台认知 变量考察 模式建构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编号:14AYY009)和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校博士学位论文优秀选题资助计划项目的资助。 1.引言 《隐喻释义及其释义模式》(钟守满、孙崇飞2012)一文曾对“隐喻是否具有确定意义”和“隐喻意义是否可被非隐喻性语言充分描写”进行了论证,认为特定语境中的隐喻具有确定意义,这使得隐喻释义具有可行性;考察Goddard(2004)隐喻释义模式后得出“尽管NSM理论可作为释义隐喻内容的描写工具和释义方法,但该模式并不充分”,其不足有三:一是释义过于宽泛,无法将隐喻与其它相近的辞格(如转喻)区分开来;二是未对词语的字面义进行多元理解;三是未对心智意向性(徐盛桓2015:7)进行充分考察,从而过于重视释义模式的普遍性而忽略说话者个体间差异。鉴于此,本文认为:甄别隐喻和转喻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描述二者各自的“动态意义增值”过程;Goddard未对语词字面义进行多元理解的原因与以往研究(Fauconnier & Turner 2002;Lakoff 1987;Lakoff & Johnson 1980)相似,即仅注重对隐喻“后台”(backstage)认知过程(概念层面)的考察,相对忽视“前台”(frontstage)认知操作(语言层面);Goddard忽视心智意向多样性的原因在于其对文化语用普遍模式的追求,这从其“民族语用学”研究可见一斑,对心智意向的忽视导致其释义模式的生态学效应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还存在多宏观语用推理、少具象化表征的弊病。Gibbs(2007)曾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必像认知心理学家一样做实验,但应该注意假设形成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努力以一种可被其他学科学者验证或证伪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假设或经验发现。换言之,认知语言学(下文简称CL)应将其假设以一种可被实验或经验证伪的方式表述出来。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应更好地完善其研究方法,不仅做到使其研究经得起实证的验证,而且还要易于实证的考量。如能做到这一点,CL必将在认知科学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针对上述不足和问题,我们认为现有隐喻研究尚存以下四处“短板”:一是对隐喻现象的复杂性认识尚浅,存在“据简概繁”的不足;二是仅注重考察影响隐喻理解的单个或部分变量,未对隐喻理解过程中所涉相关变量及其相互间功能耦合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三是未对隐喻现象进行发生学层面的多元考量;四是未提出真正具有析因性(causality)、语言揭示性和易于其他学科验证的严格遵循认知承诺的隐喻释义模式。可喜的是,现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实证研究为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了有效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因此,能否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证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语言使用者“前台”及“后台”认知过程、心智意向和语境效应,既能析清影响隐喻概念映射及其整合的相关变量,又能厘清变量间功能耦合关系,兼能准确模写隐喻语言理解中“动态语义增值”过程的释义模式,这成为隐喻释义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使隐喻释义在既具心理真实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同时,兼具语言揭示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