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再论隐喻释义及其释义模式——认知神经科学视阈下隐喻释义模式的建构(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 孙崇飞 参加讨论

    3.隐喻释义中的变量考察
    2.1和2.2中,看似矛盾的实证研究结果为析清隐喻概念映射及整合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变量以及厘清变量间功能耦合关系,提供了实证基础和经验启示。
    3.1 突显
    影响语言早期解读的关键因素是语言刺激的突显程度,突显是某概念得以激活的认知前提。影响突显的主要因素包括经验熟悉度、使用频率、规约程度及典型性(Giora et al.2004)。“等级突显假设”(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认为大脑对突显意义的通达早于非突显意义(Giora 1997)。该假设抛弃字面和非字面之分,代之以突显和非突显连续统。面对熟悉语言刺激时,无论语境适宜与否,其突显和非突显反应均得以有序自动激活。一般情况下,突显反应激活的更快(Giora et al.2004:117)。一个侧面一旦获得突显,便对其他侧面起抑制作用,获得突显的一面则成为注意的焦点。在强调突显优先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强调突显的动态性特征。CL将规约和临时性意义视为同等重要的语义信息。由于语言形式有限性和交际内容无限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已有语言形式在桥接性语境(bridging context)中往往被赋予临时意义。临时意义在交际的初始阶段突显程度较低,但反复使用后可固化(entrenched)为常规突显意义,继而再分析为某语言单位的编码意义。当然,原本突显的编码意义也可能因使用频率的降低,其突显地位随之降低甚至消失。基于此,本文认为,新颖隐喻的比喻性解读在突显度方面低于其熟悉性字面解读;具有相同熟悉度、使用频率、规约程度及典型性的中性(intermediate)隐喻的比喻性解读与其字面解读具有相同的突显度;高熟悉性隐喻比其字面解读突显度高。换言之,语言单位的突显程度与熟悉度、使用频率、规约程度及典型性成正比,与新颖度成反比。
    3.2 复杂度
    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复杂度与两域概念间距离和语义开放性相关。如Benedek et al.(2014:102)发现左侧角回和海马角回与非字面语言处理(包括理解和产出)相关,主要负责激活和连结远距离相关概念间的共享语义信息。比喻语言理解难度恰在于需激活与其不存在常规关联的概念结构。其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复杂度是影响语言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Coulson & Van Petten 2002;Lee & Dapretto 2006;Yang et al.2013)。
    3.3 语境效应
    神经生理学研究已证实语言理解的神经处理过程具有语境敏感性和建构性特征,即语言理解随个体经验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意义建构是语境敏感性动态过程。隐喻使用过程中并不存在“零语境”(context-free)中立起点,人们的隐喻行为总是个体的、应景的。Yang et al.(2013)基于ERP对隐喻映射的研究发现,正是靶域语境信息和隐喻理解的结合导致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完成概念再分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CL和神经语言学在重视语境约束作用的同时,也将其视为心智创造意义的必备资源。正如Coulson(2006:256)所言:知识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犹如波浪和冲浪行为之间的关系,波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弄潮儿的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它为冲浪行为的实施提供基础,是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将语境解读为意义选择机制,还将其视为意义创造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