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臺灣地區詞(四則)音義考(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历史语言学研究》(京 江藍生 参加讨论

    可見吳橋的huàn和無極的連詞、介詞“換”跟東北官話一樣,也源自“喚”。③但是,“喚”有[u]介音,北京話和平邑、民樂霍州等地的連介詞“hàn”沒有[u]介音,何以見得“hàn”源自“喚”呢?
    關於[u]介音的丟失,俞先生認爲是頻率高的詞裹開合口混亂造成的。至於其原因,俞先生沒多說。我們這裏以動詞“還”的音變爲證。動詞“還(huán)”當副詞用時,北京話、東北話口語音讀hāi,也有讀hān的,這跟“喚”連、介詞讀hàn、hài完全平行。此類語音異化是語義虛化引起的,是語法化在語音上的反映,即,詞義的虛化引起語音的異化——脫落介音音素。語音與語義的關聯在於區別性,脫落[u]介音,使動詞(常用詞)與副詞或連介詞等虛詞在語音上有了區別。
    漢語方言中丟失[u]介音的現象很常見,如《徐州方言詞典》記錄“隊、歲、倫”等字,徐州市區及西北縣份今讀合口呼,而東南縣市今讀開口呼。有些臻攝、止攝、蟹攝合口字北方官話區讀合口呼,而在吳語或江淮方言裹往往讀開口呼,如“春、存、尊、孫、論”等。還有相反的情況,有些本應讀合口呼的字在普通話裹卻讀開口呼,如“扽、內、餒、雷、淚、嫩”。這說明[u]介音的有無是字音變異的常見現象。
    至此,我們可以斷定連介詞“和(hàn)”是個訓讀字,蓋因其本字“喚”虛化爲連介詞後發生了音變,無論在語音還是語義上人們已看不出、也感覺不到hàn跟“喚”的聯繫,所以從意義出發,選用了“和”這個字代表口語中讀作hàn音的連介詞。
    上面對臺灣地區的四個特色詞做了膚淺的考證,其實這四個詞中,真正屬於臺灣特色的是“凱子”,它的產生有臺灣當地的社會因素;“垃圾(lèsè)”與“hàn(和)”來自北京音,是從大陸帶過去的;“糗”是閩語、客話等漢語方言中“醜”的同音假借字。
    ①“垃”,《龍龕手鑒》郎合切;“圾”,《集韻》逆及切。但此字爲危急義,通“岌”,並非“垃圾”的“圾”。
    ②上引俞敏(1988)文有一段談及“hàn(和)”等方言音該用什麽字寫的段落十分有趣,轉引於下:
    (1936年,筆者註)羅先生(莘田)在世時候兒說過“這個hàn是趙元任提倡起來的”。他還說:“你們別學這一套。”我估摸著羅先生不喜歡這個話是因爲它土。侯寶林同志說遇:“怎麽焊?是氣焊還是電焊?”從這兩位地道的北京人的話裹看出來:說它土,因爲沒個正字可寫,又沒法兒解釋。(轉句文,就是語源不清楚。)
    接著,俞先生提到他的姨媽:
    生在天津,嫁在天津,死在天津。他老人家好說“他huàng他,剪子huàng鋪陳”。改寫“晃”麽?怎麽晃?是上下晃還是左右晃?
    關於“huàng”音是怎麽來的,筆者將另行著文探討。
    ③張惠英(2010)據《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彙對照》445頁指出,粵語有些方言點如斗門斗門鎮、臺山臺城、開平赤坎、恩平牛江的介詞用“喊[ham33]”。從本文的觀點來看,這跟“喚”用作介詞是平行現象,適有助於證明“和(hàn)”源自“喚”。
    参考文献:
    [1]陳剛宋孝才張秀珍1997《現代北京口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2]侯精一2010《北京話連詞“和”讀“汗”音的微觀分佈——兼及臺灣國語“和”讀“汗”音溯源》,《語文研究》第1期。
    [3]李行健1995《河北方言詞彙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4]蘇曉青呂永衛1998《徐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5]尹世超1997《哈爾濱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6]——2003《東北官話的介詞》,戴昭明主編、周磊副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俞敏1988《北京話本字劄記》,《方言》第2期;收入《俞敏語言學論文二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8]張惠英2010《北京土話連詞“和”讀“漢”音探源》,《中國語文》第3期。
    [9]趙元任1997《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10]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1]《重編國語辭典》第三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12]《國語辭典》,中國辭典編纂處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1943年。
    [13]《國語活用辭典》,周何主編,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三版十七次印刷。
    [14]《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
    [15]《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16]《全球華語詞典》,李宇明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