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臺灣地區詞(四則)音義考(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历史语言学研究》(京 江藍生 参加讨论

    肆連詞、介詞“和(hàn)”
    臺灣地區跟連詞、介詞“和”相當的詞讀hàn,一般人不明其來歷,還以爲跟臺灣的方言有關係呢。其實這個音是地道的北京音,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爲規範讀音推行于全國。侯精一(2010)詳述臺灣地區“和”讀hàn的來龍去脈,材料翔實,頗可採信。侯文指出“和”讀hàn音首見於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彙》,1949年以後此字音在大陸地區逐漸淡出,最終被讀書音h所替代。而臺灣地區“和”讀hàn音源自臺灣光復後的國語運動。1947年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國音標準匯編》,其中第四部分主要內容就是《國音常用字彙》,可見臺灣地區“和”讀hài音遵循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在全國推行的語音規範。
    陳剛等《現代北京口語詞典》146頁對“和(hàn)”有簡單的說明和描寫:
    ①和,跟。現在已不大活用,使用範圍只限於“什麽~什麽”“哪兒~哪兒”“誰~誰”等詞語中。②在(不用在動詞和名詞之間)。如:他~家幹什麽呢?
    侯精一(2010)調查南城50歲以上土生土長北京人20人(滿族4人,漢族16人),瞭解的情況詳於上引詞典。現將陳書與侯文提供的情況加以綜合(括號裏的數據引自侯文),以期反映“hàn(和)”在北京話裏使用情況之大觀。
    a)連詞,用在固定詞組中(40%用hàn,60%用“跟”)
    咱倆誰~誰呀,甭說那個!
    這是哪兒~哪兒啊!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去去去!什麽~什麽呀,一邊兒去!
    b)介詞,引出關係者(20%用hàn,其餘用hé)
    他~這事兒沒關係。
    我~你一塊兒去。
    弟弟~我一邊兒高。
    c)介詞,引出處所(30%用hàn,其中2人兼讀hài,其餘用“在”)
    他~哪兒住?
    車就~門口擱著呢。
    他~家幹什麽呢?
    臺灣地區“和(hàn)”的用法與a)、b)相同,但沒有c)引介處所的用法。
    侯文列舉了以下方言裹連詞“和”的讀音與老北京話的“和(hàn)”相當:
    山東沂蒙山區的平邑方言“和”有
    甘肅張掖市民樂縣“和”有[xan](去聲)一讀;
    山西霍州東區連詞“和”老年人有讀[xan](陰去)的。
    那麽“和”的hàn音是怎麽得來的呢?換句話說“和(hàn)”的本字是什麽呢?
    俞敏(1988)對“和(hàn)”的語源做了簡約的說明,認爲源自“喚”:
    1988年春,一位王老師,東北人,說話裹就有“甲huàn乙,桌子huàn板凳”。我問他:“你的東北話怎麽跟別人不一樣呢?”他說:“我原籍唐山。”這下子我可找到那個“喚”了:“我”先“喚你”,隨後咱倆人一塊兒“去”,多麽順理成章啊!hàn不過是異化掉了個介音罷了!②
    2008年我在電視中聽見畫面中一男子說“這事兒你怎麽不喚我商量?”這是一個歧義句,既可理解爲“你怎麽不叫我來一起商量”,又可以重新分析爲“你怎麽不跟我商量”,顯然,“喚”正是在這種典型語境中被重析爲介詞的。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
    “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蓺事”這一句也屬于可兩解者:“武帝叫時賢共言伎蓺事”或“武帝跟時賢共言伎蓺事”。“喚”應是在這類語境中虛化的。
    既然“喚”虛化爲介詞有其特定的句法環境,那麽這種現象一般不會僅僅限於某一地的方言,應該有一定的普遍性。換句話說,除了唐山話,其他方言裹也應該可以找出類似的現象。事實正是這樣:
    尹世超《哈爾濱方言詞典》311頁:“喚
    李行健《河北方言詞彙編》680頁連詞“和”下記錄天津地區吳橋用huàn; 678頁介詞“對”下記錄“石家莊地區無極縣用‘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