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不同语域中的语言使用状况 Fishman曾提出“语域理论”来研究语言的选择,并分出了家庭域、朋友域、教育域等(徐大明等1997:175)。以下分别从不同语域来考察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选择状况。 家庭域通常被认为是少数族群语言得以维持的最后一个领域,如果外来人口的家乡方言在家庭域中消失,那么也就意味着语言转用过程的彻底完成。从总体上看(见表1),外来方言正在快速退出苏州市外来人口的家庭领域。语言转用已经在大约六成的外来人口家庭中基本完成,大多数外来人口家庭是转用普通话,而不是转用当地的强势方言苏州话。在家庭内部,两代人的语言使用也表现出一定的代际差异:外来人口第二代在家最常说普通话的比例明显高于他们父母的普通话使用比例,而最常说家乡方言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父母的方言使用比例。 表1 在家庭领域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方言)情况 关于外来人口第二代在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见表2),约90%以上被调查者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合主要选择使用普通话,使用苏州话或家乡方言的比例很低。普通话成为他们对外接触时最主要的公共交际工具。此外,“在学校与同学”(教育域)、“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朋友域)最常使用的语言也主要是普通话。Coulmas(2005:158)认为移民的第二代一般在除家庭以外的场合会选择当地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因此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普通话已在苏州市公共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表2 在公共域、教育域、朋友域等最常使用的语言(方言)状况 3.3 语言态度 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态度影响着他们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转用,并能看出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语言生活过程中的内在语言认同。调查采用了Likert五度制量表的形式,让被调查者分别对普通话和苏州话的好听程度和亲切程度(语言的情感价值)、社会影响程度(语言的社会声望)和有用程度(语言的实用价值)等多项指标加以评价。 表3 对苏州话和普通话的评价及配对样本t检验 注:*p<0.05。 表3显示,来自外来人口家庭的学生对苏州话各方面的评价并不高,但对普通话的评价普遍很高,尤其是对普通话有用程度的评价,均值高达4.77(满分5分)。苏州话与普通话态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他们对普通话与苏州话的语言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外来人口家庭的学生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声望和实用价值的评判上,都对普通话高度地认同,这是他们在语言选择上倾向于普通话而不是当地强势方言苏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