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弭/弥” 刘勋宁(1998/2007)的研究为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历史层次的推论提出一项新的重要佐证:陕北清涧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mi](“弭/弥”)是“每”的白读音。由此可以推断,唐《因话录》等所记之“弭/弥”实为“每”的早期白读,今临县、延长、河曲等地的“弥”就是“每”的现代白读音。从语言层面印证了吕叔湘先生从文献层面作出的推断。 5.3“每” “每”的历史层次早于“们”是没有问题的。“每”与“们”之间是否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能明确此点,对于探求“每”、“们”的历史层次会有帮助。吕叔湘(2002-2:14)指出:“们与每之消长,无非由于两种方言之伸绌而已。且二者之更迭似亦局限于北方”。又说,“宋、元、明之间,同一个词曾经有过们>每>们的反复变化,很不容易解释……较为近情的假设是把每和们认为属于不同的方言系统。再推而广之,弭、伟、们、每都是同一个语词在各别时代、各别方言的不同形式”(吕叔湘2002-3:48)。“近情的解释”⑥把们>每>们的反复变化,归结为两种方言之伸绌,是有道理的(刘勋宁,2007:254;邢向东,2006:312)。 5.4“的(底)” 上文指出的沿河南段合阳、韩城、临猗、永济以及偏北的延长,第三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为“的(底)”。“的(底)”应该看作是较早的历史层次。理由是这些方言具有非领格与领格同形的特点,永济非领格与领格声调已有所不同(参看吴建生、李改样,1990),永济“的(底)”比合阳、韩城、临漪的历史层次可能要晚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