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 顾曰国 参加讨论

        4.多模态感官为基点的基础研究
        “多模态感官为基点”指在构建语言学理论时默认一个前提,即语言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多模态感官系统的支撑。这个前提听起来跟上述以单模态为基点之间的差异只是模态多少问题。这是表面上的。深层上的差异是多模态感官为基点的研究者对语言能力天赋论持否定态度。当然,否定语言能力天赋论,不等于不承认人类语言的生物基础(Lenneberg 1967)。养育论者跟天赋论者一样,都看到人类天赋的生物基础的确起到“基础”的作用。养育论者不能接受的是,天赋论者赋予天赋的生物基础以决定性的功能,后天的养育对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仅起触发作用。养育论者认为天赋生物基础的作用是为个体语言在发生和发展上提供一些潜在的“偏好”。除此以外个体语言的习得都靠后天养育。强调后天养育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语言本体的认识。在乔姆斯基和福德的语言学模型中,天赋的运算能力是语言本体的核心,用于计算的东西是句法。在养育论者的语言学模型中,“造义”(meaning-making)取代句法运算,成为语言本体的核心。
        4.1 皮亚杰的行为中心论和感觉—运动体验
        经验建构主义创始人是皮亚杰,学术生涯长达70年,著书88部(Glasersfeld 1995:53)。跟本文主题相关的是皮亚杰的行为(action)中心论和感觉—运动体验(sensori-motor experience)。这两个概念贯穿于他一生的学术思想。这从他晚年著作,也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提炼之作《知识起源原理》(Piaget 1997[1972])中得到佐证。我们知道,皮亚杰是接受“渐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的,并且把这个理论扩展应用到整个生命周期。婴儿出生后的心理发育过程是对出生前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延续。一个生命周期(从出生到寿终),可以视为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知识当然指个体知识。皮亚杰认为新生婴儿出生时没有天赋知识,多模态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不是知识的首要来源。他的独到之处是,婴儿的各种行为是知识的首要来源。“感知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感知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整个行为。……总体上来说,所有感知赋予被感知物的意义都是相对于行为而言的”(Piaget 1997[1972]:20;黑体为引者加)。换言之,同一个物件对于不同的感知主体来说,因感知主体对这个物体所做的行为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体验意义。比如一辆玩具小车,婴儿对它所做的行为,如用嘴舔、用手推等,赋予玩具车以不同的体验意义。
        婴儿行为最初是反射型的,如哭、蹬腿、抓东西、看等。这些行为跟当下的体验时空间交织在一起。“体验时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婴儿通过多模态感官所体验到的时空间跟成年人不同。而且,随着婴儿一天天的长大,体验时空间即使在同样的物理时空间中也是变化着的。婴儿的记忆力起初很短,只有当下记忆,没有长期记忆。随着记忆力的增长,体验时空间也在不断地扩大。物理时空间中的物件起初只有在婴儿的当下行为触及时才出现,行为结束后物件也就从体验中消失了。简言之,婴儿所认识到的外部世界,是以当下行为所能体验到的时空间为轴心,在多模态感官的支撑下通过不断的当下行为而逐步构建起来的。
        现在我们看皮亚杰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感觉—运动体验。皮亚杰以符号表征的出现为界把儿童行为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符号前阶段称之为“感觉—运动行为”(从出生到1岁半至2岁),符号后行为没有专门的名字,但按阶段进一步细分为5个子阶段:(1)思维介入前初级阶段(3-4岁);(2)思维介入前第二阶段(5-6岁);(3)概念操作初级阶段(7-8岁);(4)概念操作第二阶段(9-10岁);(5)形式化操作阶段(11-12岁)(Piaget 1997[1972]:第1章)。很显然,皮亚杰的阶段理论是仅针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多模态感官系统的作用也是仅针对认知智力的发展。下面是皮亚杰对他女儿的观察:
        她需要抓住一个布角、口含拇指才能入睡。一日晨,她在小床上坐起,不想继续睡觉,当看到床单的一个角时便抓起它,口含拇指,低下头,闭上眼睛,面带微笑,假装睡着了。(Piaget 1980:385-6)
        女儿跟外部世界互动时连续做了一串行为,涉及多个感官模态,皮亚杰观察的目的是分析这些行为跟认知智力发展的关系(顾曰国2010:299-300)。
        符号前感觉—运动行为是一种“当下行为”(situated action,见第4.5节)。在当下行为中,多模态感官系统在正常发育的条件下是同时、同步运行的。其中听觉、嗅觉、触觉属于接受型的感官,在正常情况下是自主、自发的,即始终处于运作状态,随时接受外部刺激并作出反应,即使感官主体在睡眠中也是如此。视觉与此不同,除视角的限制外,还受到注意力的控制,会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然而,多模态感知系统不仅支撑儿童认知智力的发展,还支撑儿童情感的发展。皮亚杰的经验建构主义对儿童情感的发展熟视无睹,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