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晋书》卷六一《张方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册,第1644页。 ②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燕京学报》1934年第15期。 ③陈寅恪著,万绳楠编《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④《三国志》卷一一《田畴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册,第231页。 ⑤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其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9页。 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一四《兵家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页。 ⑦严可均编《全晋文》,《全上古三代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86页。 ⑧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1页。 ⑨高荣《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⑩蔡丹君《乡里遗民社会与“五凉”文学特质的形成——西晋末年北方文学存续之一例》,《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2期。 (11)崔鸿著,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68页。 (12)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13)邹礼洪《论中原士大夫对前燕慕容氏封建化的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4)赵翼《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1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1页。 (16)《世说新语》中皆称之为“王武子”,如《言语》篇: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 (17)罗新《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形势和社会整合》“前言”,北京大学199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18)永嘉四年(310),“执太尉衍、襄阳王范、任城王济、武陵庄王澹、西河王喜、梁怀王禧、齐王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庚铨等”,石勒问孔苌是否可留,孔曰:“彼皆晋之王公,终不为吾用。”于是排墙杀之(《资治通鉴》卷八七《晋纪九》,第2781页)。 (19)《艺文类聚》卷五六《杂文部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8页。 (20)曹道衡《十六国文学家考论》,《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页。 (21)徐坚《初学记》卷二○《政理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3页。 (22)蒋福亚《刘渊的“汉”旗号与慕容廆的“晋”旗号》,《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23)朴汉济《侨旧体制的展开与东晋南朝史》,《北朝研究》1995年第4期。 (24)杜佑《通典》卷三《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2-63页。 (25)蔡丹君《“乡论”社会与十六国文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26)关于这一点的相关论述,详见蔡丹君《平城政权、崔浩案和北朝文学发展低潮的形成》,《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7)赵翼《陔馀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17页。 (28)唐长孺《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4页。 (29)王钦若等《宋本册府元龟》卷二九二《宗室部》,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38页。 (30)《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关于这场考试有记载:熙平元年(516)二月“癸亥,初听秀才对策,第居中上已上,叙之”。朝廷之所以举行这次选取官员的考试,源于“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第223页)。 (31)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天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28页。 (32)李士彪《八米卢郎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33)《隋书》卷三五《经籍四》著录了隋代作家共15人,作品总计270卷,然而较之南朝之陈代也颇有不及。同卷著录陈代作家25人,作品271卷,因为考虑到金陵沦陷时陈代文献的损毁,其数量还应该更多一些。并且,归入隋人中的江总作品32卷,其中绝大多数亦为南陈时所作,一般将之作为南朝最后一位大家。江总之外,陈代还有徐陵、阴铿、沈炯等几位著名文人。 (34)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35)吴先宁《北方文风的性质内涵及其内在生机》,《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