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选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李一慢 参加讨论

    第一计 育爸要有范儿
    ——你的样子,孩子的榜样
    
    《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爸爸的陪伴无可替代》,李一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榜样?
    父母做好自己就行吗?
    怎样给孩子好的榜样环境?
    在一次少儿晚会录制现场中的抽奖环节,我邻座的孩子的座位号没有被抽中,而他的妈妈却鼓励他上去领奖,并且说“反正也没有人来核对”。出于一个教育者对孩子的关切,我没有起身让孩子走出去,意在提醒家长不要逼着孩子走错路。可是,那个妈妈却引导孩子从另一侧走出去并上台领奖—奖品是一个漂亮的书包!
    他们家缺那个书包吗?这正是这个孩子所要面对的一个两面的家长— 一方面希望孩子长成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方面却为了微不足道的“小利益”“小便利”,诱发出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孩子。而且,在这样的鼓励下,孩童很容易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对于真善美的成长困扰逐渐固化,埋下假丑恶的种子。
    我翻看过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榜样示范”,这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纯自然教育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6岁以前的孩子“自我发展”靠的就是模仿。孩子的大脑在快速发育中,空白处很多,吸收性很强,纯洁度很高,富于模仿性。他们无法对环境中遇到的一切进行辨析,会照单全收地刻进心灵—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之中就得到好的影响,反之就吸收坏的,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幼儿而言,家庭是其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儿童是父母的镜像。“早教”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父母每日在婴幼儿面前的一言一行。不经意间,父母的一举一动就已经“开发”、“教育”了孩子。
    回想起来,我们自己的成长,大多是跟着父母的脚步,推敲一下自己,很多方面是父母的拓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这是最真实的教育。
    要是跟他们聊一聊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估计老人们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最起码不会像现在流行的一个说法—陪孩子长大,因为那时的我们在陪着大人长大。他们在工作、生活,我们都是跟在旁边学习。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把孩子当成了陪自己的“玩具”。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过于焦虑,孩子们幼小的身心也跟着我们的忧虑而“四处奔波”:还未在母亲的怀抱多少时间,就开始在亲子班的“课堂”里接受他人的教化;还未在自然的氧气里深呼吸,就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转战到另一个封闭的空间。他们哪有时间真正自由而自然地长成自己,我们哪有时间与他们没有压力地和谐共处?
    经常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花了重金上早教课程的孩子结束了有亲子课教师的“专业的高级陪伴”,回到家后,又要重新适应隔代看护的“初级”;一对地道北京娃的孩子却是一口东北腔,因为比父母更长时间陪着孩子的是东北保姆;金领夫妇的孩子每次去公园都满地寻找饮料空瓶子,那是因为姥姥总是在带孩子遛弯的时候捡拾空瓶子……很显然,这些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值得模仿的环境。
    总之,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做到: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应当合乎道德规范,不要出现我们不希望他们模仿的行为;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让他们毫无防备的身心成长空间充满真善美。
    孩子的价值观的根基来自父母的榜样示范,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对孩子的调适需要经过孩子内在的对抗乃至革命, 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影响孩子的除了权威的父母和老师外,他们的小伙伴,特别是中学前后的同学,因不同的教养环境所呈现的不同行为举止,会相互影响,成为孩子很容易吸收和接受的部分。
    Tips:做好你自己,孩子自然会好
    做好你自己,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最佳范本。
    机会
    我们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是在向父母学习,孩子的教养不够,显然是父母自己教养不够的体现。
    父母的榜样的价值体现在亲子关系的稳固上。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信任父母的思考、决定和表达,接受父母传递的一切信息,并进行过滤和分析,吸收,固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标准。
    为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可供模仿的案例—孩子能观察和感受到的每一次工作或游戏。
    夫妻之间如何沟通和处理分歧,在教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看书还是看电视,不仅影响着孩子阅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电视的碎片化信息和不适宜的内容甚至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你连见到毛毛虫都尖叫,孩子会比你叫得更响;你认为这菜很辣,他会接受你的判断……
    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会模仿,而且非常放心地模仿,从不担心后果。
    在一次讲座后,有位爸爸当即就表了决心:我周一到周五工作很忙,很少回家吃饭。早上出门,孩子没醒;晚上回家,孩子已经睡着。我一定一周拿出一天时间来陪孩子,来教育孩子。这里面就有一个误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不在于刻意的陪伴,而在于平日。你周一到周五如何“放弃”家庭,“忙于”工作,抽不出那本能抽出的时间来陪伴家人、陪伴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将来如何对待家庭、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自我否定的强大勇气,你目前的样子基本上是孩子将来的状态。
    态度
    有人会说,我也知道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可是我生来就喜欢玩,不愿意读书;我就是一个运动狂人,当然坐不住,这可如何是好?
    了解了自己的特点,然后去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大家都轻松。玩也好,运动也好,并不是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只要你能带着孩子在你最熟悉的领域从广度和深度上慢慢发展就好。
    不过,其他被家长们认同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可以尝试“做”,比如读书这事。可能你不喜欢,但你希望孩子能有阅读的习惯,那很简单,在你要求孩子看书前,你先找出书来阅读。想想你喜欢过的金庸、古龙、莫言,或是琼瑶、亦舒、张爱玲,哪怕只是图画书、学生时代的《读者》、工作中要用的《别告诉我你懂PPT》,找出来看。
    希望孩子做到的同时,也需要求自己做到。
    可能有些事情也未必需要家长亲身去做,有些兴趣爱好显然不是家长能实践的,比如女孩的舞蹈,但家长的态度要积极向上,踏踏实实,持之以恒。
    规范
    我向来不反对“爱与自由”,但这样的家教理念对父母的要求很高。很多家长自己还没摸清楚,就在此口号下“弃权”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的虽是执政的事,但用在家庭教育上一样行得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做到,非常困难。采用“双轨制”的家长,结果必定是威信扫地,教育无力,走向家庭教育的“邪路”。
    大人们在孩子面前是透明的,他们把我们看得很透彻。有时候大人在掩饰,或者“表演”,但总是掩盖不住,大人的气息、语言等各种信息,都能被孩子像镜子一样接受,适当的时候就会把你施与的“演”给你看。
    叶圣陶说过这样的话:“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就是强调榜样的力量。
    为孩子提供一个值得模仿的环境
    家长除了要提供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模仿,还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这么做。因为幼儿真实地与周围的世界“长在一起”,感觉不到自身和外部世界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环境中的一切都是学习、模仿、吸收的对象。不仅仅是居住的小区,父母之外的代养人,亲子教育机构,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应负责任地加以选择,并且应该教育孩子养成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比如遵守秩序、尊重他人。
     《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 李一慢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