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孙少华:文本系统与汉魏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 孙少华 参加讨论

    3.汉魏六朝文学个案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一般是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尽量还原特定时段文学史的原貌。通过上文我们对陶渊明的考察可知,不同史书对其记载各有差异,后世史书的记载一般更趋丰富与翔实。但是,结合文本系统的复杂性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对后世史书那些看似“层累”、“增益”的材料,还不能轻易剔除,而是应该在关注我们认为的“可靠”的文献记载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后世史家对其“层累”、“增益”材料的阅读、分析、判断与接受的心理过程,以便于更为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原始记载与后世变化;对不同时代产生的文本歧异,除了关注能够通过比勘、考证基本落实下来的文本文字,其他我们认为的所谓“误字”,也不能轻易剔除,而是应该结合相关作品,分析这些“误字”产生的原因及其进入文本之后造成的差异性“阅读体验”。进一步而言,对作家、作品或者文体、文论的个案研究,既要关注它们所在的“原始文本”的说法,还要关注对其有所记载的其他文本的描述,或真实、或虚构、或夸张、或贬抑的记载,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学衍化或历史演变,并深入了解同时代人对它的认识与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人对它的批判或改变。这种研究法,能够使得我们的研究对象在文学史中“站立”起来,并得以多维度观察。
    第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文学文本与其他部类文本的综合性交流与研究,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学研究法,拓展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这种研究思维的开放性,必然会使得研究者摒弃以往“疑古”、“信古”的学术争论,突破“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的局限,以文本内部材料表述的差异性,复原特定时段文学史的真实风貌,进而建构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史,包括文本内部反映出来的文人物质生活史和社会风俗史。而文学文本的形式、文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文本的接受与传播等问题,以及文学文本与艺术、技术的互动关系,相应带来了文学研究法的多样性。这就自然将经学、史学、子学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中最适合文学研究规律的方法援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推进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反过来又为汉魏六朝经、史、子部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就此而言,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基本的方式是比较、分析、重组、复原与重新建构,其目的是还原真实的文学史状况,揭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文学的理论内涵。更进一步来说,文本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文本的真伪商榷基础上,考察造成文本多系统性的学术与非学术因素,重新建构尽可能接近文本与历史真实的文学史,进而建构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当然,汉魏六朝文学文本、史学文本的研究皆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首先,中国古代史学文本,愈往后世就愈受到政治的干扰,其文本有一个被选择、被改造、被定型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史学文本的“不可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不可靠”也符合一定社会的主流观念;而“不可靠的文本”经过长期的沉淀、宣传和再叙述、再书写,逐渐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与“可靠性”。那些一上来就被视作“不可靠”的文学文本,在当时的社会上未必受到重视,但其对与史学文本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细节补充,经过长期的流传、接受与改造,也会逐渐进入正史文本的叙事层面,并且会逐渐具有与正史文本相同的地位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也是以“不可靠”登场,最终以“可靠性”落幕,与史学文本一同成为理解、诠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文学不能成为绝对“以诗证史”的样本,但文学与历史一样,也具有“真实”的一面。我们反对完全以文学解释历史,但不否认文学文本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历史信息。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了历史的部分功能:文学细节的真实,会成为填补正史罅隙的重要史料。如何处理好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文本改造与历史真相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难题。
    其次,这种综合的文本研究,有一个问题:研究者在传世文本基础上,结合衍生文本的文学研究,是否如西方形式主义学者所言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科学性的研究,而是基于原始文本基础上,同时参合后世有意构建的带有“中国传统”性质的文献进行的“中国性的编造”式研究?(28)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后世制造的新文本,符合前代经典文本的主流叙述,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其实不仅中国,即如西方经典文本的形成与诠释,也存在这个现象)。这就造成了后世文本与前代文本之间“文化传统”的自然形成。文学文本具有很强的“衍生性”与“开放性”,对其开展综合性研究,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最后,关于文学文本研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汉魏六朝文学文本产生于中国,却属于世界。然而,任何对汉魏六朝文学的“文本”研究,必须是符合中国文学与学术传统的“文本”考察与研究,而不是研究者本人“心目中”或“想象中”的“文本”研究,更不可能是脱离汉魏六朝历史与文化的“文本”研究。
    但无论如何,文本的多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带来的新方法与新思维,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文本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经学、史学、子学文本的注文与正文的比较研究,从而给经学、史学、子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文本的多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思想不断积淀、层累直至最后形成思想史、文化史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有其特殊的传统性、民族性和统一性,文本系统正是承载这些要素的重要载体。某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因文本流传、阐释、改写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也有赖于文本系统得以保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系统其实具有更多、更大的功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