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兆芳:《文章释》卷首《遗曲园先生书》,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第625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 ③可参考张慕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载《文史哲》2013年第4期。 ④与沙红兵合作,载于2005年第1期《文学遗产》,收入拙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⑤与沙红兵合作,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⑥(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2,第720页,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 ⑦张峰屹:《古代散文文体研究的两个问题》,载《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第2辑,总第十二辑,第32页,学苑出版社2011年。 ⑧西方四分法和古代文体学有些不同,但实际上不直接冲突,西方四分法之下仍有无数的复杂细分的文体。这里所指出造成困扰的原因在于简单的套用,而不是借鉴。 ⑨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⑩(17)(18)(19)(20)(21)(24)(25)(28)(29)(30)(31)(37)(40)(44)(45)(47)(48)(4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249页,第1315页,第1154页,第1153页,第808页,第316页,第316页,第316页,第1128—1129页,第1301页,第809页,第1780页,第1958页,第2179页,第817页,第818页,第820页,第820页,第880—881页,第881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11)(宋)王应麟:《玉海》卷202引倪正父语。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2页。 (12)(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第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凡例》,《文章辨体序说》,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4)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30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参考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之《文章的确立与文体之分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1页。拙作:《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16)章太炎撰,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疏证》,第416—41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2)参考拙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绪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3)参考拙作《警惕“数据库体”论文泛滥》,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26)“积微居丛书”《积微居甲文说》卷下《释乍邑令龟》,第62页,台湾大通书店1974年版。 (2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参考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第40—41页,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32)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第12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37《文辨》,第189页,《四部丛刊初编》本。 (34)参考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三联书店2007年版。 (35)(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7引,第1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6)(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9,第1038—10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8)(39)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70页,第22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1)参看吴承学、李冠兰:《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42)“序题”如《文章辨体》、《文体明辨》卷首,“序目”如《古文辞类纂》、《骈文类纂》卷首,两者是相近又相异的集部批评文体。 (43)参见拙作《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载《学术研究》1989年第5期,收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第七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50)参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46《百官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