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平淡”是一种极富宋诗色彩的美学范畴,而清初诗人查慎行无疑是这一美学范畴卓越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因为无论在观念理论层面还是在创作实践层面,查慎行对于“平淡”艺术境界都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和精深的造诣,并且使得两个层面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这就从一个特定的侧面鲜明地体现了查氏偏于宗宋的艺术取向,而其唐宋互参、以唐济宋的理念,又使得他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平淡美学范畴,从而在清初由宗唐到宗宋诗风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查慎行/诗歌/平淡/宗宋 作者简介:张金明(1972- ),男,河北省抚宁县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小说及当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 查慎行(1650-1727),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论及查氏在清初宗唐与宗宋诗风演变中的贡献与作用,则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二家之说为代表。前者云:“明人喜称唐诗,自国朝康熙初年窠臼渐深,往往厌而学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1](卷173)后者云:“国初诸老渐厌明七子末流科目,至初白乃专取径于香山、东坡、放翁,祧唐祖宋,大畅厥词,为诗派一大转关。”[2](卷56)本文即从“平淡”这一视角切入,以窥查慎行诗歌理论与创作偏于宗宋的艺术取向,及其对清初平淡美学范畴的有益开拓。 一、查慎行平淡诗风的宋诗渊源 “平淡”是查慎行诗歌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曾如此表述自己对于“平淡”的推重:“至味淡乃全。”[3](正集卷22)在他看来,“平淡”作为一种艺术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达到,故又云:“诗中澹味炼难成。”[3](正集卷31)。尽管如此,查慎行在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对“平淡”艺术境界仍表现出一种执着的追求,从而表现出查氏偏于宗宋的艺术取向。因为“平淡”正是一种极富宋诗色彩的美学范畴,故周裕锴言: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综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4](P333)。 袁行霈新编《中国文学史》亦认为: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5](P16)。 既然“平淡”为宋代诗坛整体性风格追求,那么有此审美偏好的宋代诗人显然就不只苏、黄二人了,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陆游等亦曾有崇尚平淡之论。其中,梅尧臣作为平淡理想的实践者,在宋诗发展进程中更具开辟境界之意义。宋人龚啸赞其:“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6](《附录》)可见欧、苏、梅等崇尚平淡显然有洗涤西昆“浮靡之习”之用意,这与主张“平生怕拾杨刘唾,甘让西昆号作家”[3](正集卷40)的查慎行可谓代异而调同。 谈宋诗之平淡,不可不提陶渊明,因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理想风格是通过陶诗价值的发现而树立起来的。从梅尧臣开始,宋代诗坛的各家各派无不推尊陶渊明”[4](P336-337)。在推尊陶渊明的宋代诗人中,最应提及的是查慎行一生瓣香心折的苏轼。这不仅因为苏轼对陶诗的酷爱,还因为他通过对陶诗艺术特点的精准把握与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确立了陶渊明中国诗史上一流诗人的地位。正如钱钟书所言:“渊明文名,至宋而极。”[7](P88)就这一结果而言,苏轼显然居功至伟。苏轼对陶渊明诗“平淡”之美的论评,除前引“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还有如下两例: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8](卷67,《评韩柳诗》)。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8](卷69,《书唐氏六家书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