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②(1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89页。 ③鲁迅书信,《致傅斯年(1919年4月16日)》(未收入《全集》)。转引自《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张梦阳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④⑤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88页。 ⑥⑦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512-513页。 ⑧(21)曾秋士(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3页。 ⑨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第2卷,林同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⑩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2卷,林同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11)[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页。 (12)(13)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471页。 (14)鲁迅:《热风·即小见大》,《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15)鲁迅:《36022致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16)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页。 (18)高远东:《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以〈故事新编〉的相关小说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 (19)鲁迅:《〈苦蓬〉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20)(22)(23)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341、342页。 (24)刘纳:《“也是人”的鲁迅作为“人”的独异性》,《21世纪:鲁迅和我们》,一土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25)茅盾:《读〈呐喊〉》,《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6页。 (26)刘再复:《红楼梦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4页。 (27)王安忆:《类型的美》,《21世纪:鲁迅和我们》,一土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