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元代科举对汉赋经典化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张新科 参加讨论

    “古赋”主要指先秦两汉辞赋。先秦两汉赋变而为六朝俳赋,唐人变为律赋,宋人再变而为文赋,元人又变回到先秦两汉的古赋。元代科举考试由律赋向古赋的转变,是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首先是由于律赋存在的一些弊病所致。金末刘祁《归潜志》卷八对律赋有这样的批评:
    金朝取士,止以词赋为重,故士人不暇读书为他文。尝闻先进故老见子弟辈读苏、黄诗,辄怒斥,故学子止工于律赋,问之他文,则懵然不知……殊不知国家敕设科举,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盖赋以择制诰之才,诗以取风骚之旨,策以究经济之业,论以考识鉴之方,四者俱工,其人才为何如也。而学者不知,狃于旧俗,止力为律赋,至于诗、策、论俱不留心。其弊基于为有司者止考赋而不究诗、策、论也。④刘祁对金以来的律赋弊病有深刻认识和反省,在《归潜志》中多处批评律赋带来的弊病。上引一段说明科考律赋带来的弊病之一:文人无暇读书,对其他文体懵然不知。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则进一步揭示了律赋自身的弊病:“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陵)庾(信)‘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呜呼,极矣!”⑤律赋只注重华丽的形式而忽视“情与辞”,可见律赋的弊病愈来愈明显。正因此,元初许多文人学士提出复古主张,并体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据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所言,刘祁在科举失意后就“闭户读书,务穷远大,涵滀锻淬,一放意于古文,间出古赋杂说数篇”,引起当时许多文人称赞⑥。郝经编撰《原古录》一书,其序言曰:“原古,所以正今也。”⑦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古赋的再次出现,表面是复古,实际是为了拯救现实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律赋造成的不切实际的文风。
    从本质上说,元人变律赋为古赋,还在于古赋本身的特殊功能,它能适应当朝政治、文化的需要。我们看祝尧《古赋辨体》中的说法:
    骚者,诗之变也。诗无楚风,楚乃有骚,何耶?愚按:屈原为骚时,江汉皆楚地,盖自文王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其民被先王之泽也深。风雅既变,而楚狂“凤兮”之歌、沧浪孺子“清兮浊兮”之歌,莫不发乎情,止乎礼义,而犹有诗人之六义,故动吾夫子之听。但其歌稍变于诗之本体,又以“兮”为读,楚声萌蘖久矣。⑧楚骚由诗演变而来,再加上楚地特有的语言形式“兮”字,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但它“发乎情,止乎礼义”,具有诗的“六义”功能。进一步看,赋的来源也是诗,也具有“六义”尤其是讽喻之意:
    诗之义六,惟风、比、兴三义,真是诗之全体;至于赋、雅、颂三义,则已邻于文体。何者?诗所以吟咏情性,如风之本义优柔而不直致,比之本义托物而不正言,兴之本义舒展而不刺促,得于未发之性,见于已发之情,中和之气形于言语,其吟咏之妙,真有永歌嗟叹舞蹈之趣,此其所以为诗而非他文所可混。人徒见赋有铺叙之义,则邻于文之叙事者;雅有正大之义,则邻于文之明理者;颂有褒扬之义,则邻于文之赞德者;殊不知古诗之体,六义错综。昔人以风、雅、颂为三经,以赋、比、兴为三纬;经,其诗之正乎!纬,其诗之葩乎!经之以正,纬之以葩,诗之全体始见,而吟咏情性之作,有非复叙事、明理、赞德之文矣!诗之所以异于文者以此。赋之源出于诗,则为赋者固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后代以来,人多不知经纬之相因,正葩之相须,吟咏无所因而发,情性无所缘而见,问其所赋,则曰:“赋者,铺也。”如以铺而已矣,吾恐其赋特一铺叙之文尔,何名曰赋?⑨赋,按照班固《两都赋序》的说法,是“古诗之流”,与诗有密切关系。扬雄《法言》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丽以则”的意义如《毛诗序》所说“发乎情,止乎礼”,在这一点上,诗与赋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再按照《两都赋序》所说,赋的功能在于“抒下情而通讽喻,或宣上德而尽忠孝”,或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歌颂与讽喻相结合。总之,古赋的创作也要为现实服务。上引《古赋辨体》一段话,明显看出祝尧在继承前代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赋与诗的关系,赋之源在于诗,赋不只是简单的铺叙,更重要的要具备“六义”功能。正如他分析汉赋时所说:“《上林》、《甘泉》,极其铺张,终归于讽谏,而风之义未泯;《两都》等赋,极其炫耀,终折以法度,而雅颂之义未泯;《长门》、《自悼》等赋,缘情发义,托物兴辞,咸有和平从容之意,而比兴之义未泯。”⑩赋的内在本质在于“归于讽谏”、“折以法度”、“和平从容”。所以,恢复古赋,实质在于恢复诗的歌颂讽喻传统。
    如果再把赋与科考的其他科目进行比较,亦可以看出共同点。科考经义要求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依据。仁宗时明确规定了考试程序,就以第一场科考来看:“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11)。”“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不能超越朱熹等人的注疏。“古赋”虽然考察文人学士的文学才华,但骨子里仍然是儒家的经义思想,且命题大都出自经义,所以祝尧分析辞赋作品时,总是以诗的“六义”作为标准,在每篇作品下的评注都标明赋、比、兴,以见赋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变律赋为古赋,从实践上给文人辞赋创作树立了榜样,楚骚、汉赋成为文人士子创作学习的典范。元代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把汉赋放到很高的地位,这是汉赋在元代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六朝以来的俳赋、律赋愈来愈脱离汉赋轨道、甚至解构汉赋经典的话,那么,元代借科举之力又把辞赋创作拉回到汉赋轨道上来,重新树立和建构汉赋的经典地位。但建构的原则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把诗、骚和汉赋捆绑在一起,诗是骚之源,骚是赋之祖,汉赋是诗骚精神的体现,其讽喻功能与诗骚传统一脉相承。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从汉魏六朝就已开始,尤其是萧统《文选》以赋开篇,影响深远,加之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总结,汉赋的经典被建构起来。唐宋时期对汉赋虽有解构,但汉赋经典化的过程没有停止,在许多方面仍然推崇汉赋(12)。元代重新建构汉赋经典,科举的推动力毋庸置疑。科举是一个指挥棒,它的指向也就是文人学士努力奋斗的方向。虽然元代科举实只设进士一科,其他如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都未设立,且录取人数有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更少,但在文化上造成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尤其是推崇古赋、提倡复古,不仅在当时营造了一种学习古赋、创作古赋的浓厚风气,而且对后来明代的文学复古思潮产生一定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