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州学刊》2014年第201 卫绍生 参加讨论

    二、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
    自汤用彤先生把“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的魏晋思想称为“魏晋玄学”(18)以来,魏晋玄学的说法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如今,谈及魏晋思想,学界认为其主流就是以“三玄”为代表的玄学。竹林七贤作为这一时期有重要影响的名士群体,对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兴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刘大杰所说:
    魏晋的玄谈,虽由何、王开其端,若非竹林名士在思想上建立玄学的基础,在文字上加以宣传,那风气决不会闹到那种如日中天的样子的。后来一般人,不过继其余绪,在理论上加以发挥,在行为上更趋狂浪而已。(19)
    的确,魏晋玄学在正始以后能够逐步达至如日中天的勃兴与繁盛,与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阮籍的玄学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竹林七贤以老庄思想为精神皈依,其性格和行为都鲜明地表现出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阮籍尤好老庄,“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20),鲜明地表现出皈依老庄的特色;嵇康“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21),自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22),对老庄顶礼膜拜;山涛“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23)。西晋王衍以为,“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24)。向秀好老庄之学,更是广为人知。他的《庄子》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25),对魏晋玄学的兴盛居功至伟;刘伶“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26),对老庄思想有深刻领悟;阮咸任达不拘,纵情越礼,所为与老庄精神暗合;至于王戎,更是清谈名家,以善于清谈为人所知,史家所谓“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27)。武陔赞其“尚约”(28),钟会赞其“简要”,都着眼于王戎的简约之风,而“简约”正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命题,表明王戎是地道的老庄信徒。
    从现存文献来看,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唯嵇康和阮籍较为清晰。嵇康和阮籍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汤用彤先生认为,“嵇康、阮籍与何晏、王弼不同。王何较严肃,有精密之思想系统,而嵇阮则表现了玄学的浪漫方面,其思想不精密,却将玄学用文章与行为表达出来,故在社会上之影响,嵇阮反出王何之上,而常被认为是名士之楷模”(29)。他从元气说、自然三义和逍遥放任之人生观三个方面,对嵇康、阮籍的玄学思想作了简略论述,奠定了学界对嵇康、阮籍玄学思想的基本认识。其后有关嵇康、阮籍玄学思想的研究,大多是以上述观点为基础而进行的拓展。
    嵇阮玄学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阮籍以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自然一体,则万物经其常”。自然是万物之本,遵循自然规律是天地和人之本性,故曰“循自然、性天地者,寥廓之谈也”(30)。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违背天地和人之本性,就会造成混乱,诚如阮籍指出的那样:“自然之理不得作,天地不泰,而日月争随;朝夕失期,而昼夜无分;竞逐趋利,舛倚横驰,父子不合,君臣乖离。”嵇康认为,人各有自然之性,而这种自然之性在“洪荒之世”保持得最好:“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31)
    正是因为崇尚自然,嵇康和阮籍的音乐思想都强调一个“和”字。在他们看来,“和”就是音乐的本质。阮籍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他视自然之乐为达至神人和谐的手段,认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32)。在《礼记》等典籍中,音乐是等级和礼仪的体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音乐有严格限制,不能僭越,否则就是犯上,就是越礼。所以,当春秋末年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大为愤怒,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季氏用乐僭越,超出了他本应使用的音乐规制。但在阮籍看来,音乐的功能就是“和”,通过“和”来感动人心,所谓“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嵇康的音乐思想虽然与阮籍有很大不同,但同样强调“和”,他说:“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音乐以“和”为体,无关哀乐,所谓“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33)在阮籍和嵇康的思想中,“和”就是自然的一种状态,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