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州学刊》2014年第201 卫绍生 参加讨论

    此事发生在钟会任中书侍郎时,时间大概在嘉平四年(252)前后,正是竹林之游最为热络的时候。钟会是贵公子,热衷玄理,不仅加入了当时以傅嘏、李丰等为首的关于才性同异合离的辩论,而且“集而论之”⑤。《魏志》云:
    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⑥
    钟会慕嵇康高名,撰成《四本论》之后,想得到嵇康的指教,怀揣《四本论》前来拜访,却因担心嵇康不理会他,就远远地从门外把《四本论》扔进去,转身往回跑了。钟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曾经在嵇康这里碰过软钉子。《世说新语》载: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锤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⑦
    《魏氏春秋》亦云:
    钟会为大将军兄弟所昵,闻康名而造焉。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康方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⑧
    嵇康性不偶物,与物多忤,对名教中人深恶痛绝。这样一种性格在其玄学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
    王戎以善于清谈而广为人知,并因此与阮籍成为忘年交。及参与竹林之游和进入仕途之后,王戎长于清谈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载:“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王戎的回答既充满机智,又富有玄理。王戎回忆竹林之游的一段话,也很富玄理意味:“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⑨王戎评价时人,多着眼于玄理,以能清言为原则。其评王祥:“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⑩评王衍:“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11)评阮武:“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12)所谓理中清远、风尘外物、清伦鉴识,都是以玄理论人物,表明王戎在人物评价方面所持有的玄学标准。
    向秀的玄学活动,除参与竹林之游,与嵇康、吕安等人在锻铁灌园之时谈论玄理外,主要则是注《庄子》和《周易》。《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竹林七贤论》云:
    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13)
    向秀还为《周易》作注,有《周易义》。《秀别传》云:
    秀与嵇康、吕安为友,趣舍不同。嵇康傲世不羁,安放逸迈俗,秀雅好读书。二子颇以此嗤之。后秀将注《庄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书讵复须注?徒弃人作乐事耳!”及成,以示二子。康曰:“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庄周不死矣!”后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14)
    向秀把自己对“三玄”的理解融入《庄子》注和《周易义》中,并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魏晋玄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山涛、刘伶和阮咸的玄学活动在其社会活动中亦偶尔可见。山涛主持吏部时草拟的《启事》,有些则着眼于玄理。《世说新语·赏誉第八》载:“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刘孝标注引山涛《启事》云:“(咸)真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也。若在官人之职,必妙绝于时。”(15)在山涛看来,阮咸具有很高的玄学修养,是非常合适的吏部郎人选。刘伶的玄学活动,文献较少记载,但其日常生活则处处留下了玄学活动的影子。《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载:“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魏国统》亦云:“刘伶字伯伦,形貌丑陋,身长六尺,然肆意放荡,悠焉独畅,自得一时,常以宇宙为狭。”(16)刘伶任情自然,土木形骸,已经把老庄思想内化为日常生活行动,故能“自得一时,常以宇宙为狭”,能豁达到“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阮咸的玄学活动虽然很少见诸文献记载,但其真素寡欲、皈依老庄,却曾受山涛的称赞。《名士传》亦称其“任达不拘,当世皆怪其所为。及与之处,少嗜欲哀乐,至到过绝于人,然后皆忘其向议”(17)。阮咸虽然较少参与社会玄学活动,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时处处在诠释着玄学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