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它以被称为“三玄”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魏晋玄学的发展与勃兴过程中,竹林七贤以他们的创作、言论和行为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魏晋玄学的精髓和意蕴。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不仅表现得极富声色,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竹林七贤/魏晋玄学/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卫绍生,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自三国魏正始年间开始以迄东晋,当时名士无不竞相参与,以至于波起云涌,颇具声势,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最显著特色。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思潮,魏晋玄学虽然始于以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但与竹林七贤却有不解之缘。由于竹林七贤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得极富声色,而魏晋玄学的流行与勃兴更是得力于竹林七贤的推波助澜。 一、竹林七贤的玄学活动 以年齿而论,竹林七贤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属于同一时代人。只是由于何晏等人在正始中就已享有盛名,声誉远在阮籍、嵇康等人之上,东晋袁宏撰写《名士传》,才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分别列为两个名士团体,与所谓的“中朝名士”鼎足而三。魏晋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何晏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杀害,同年王弼病卒,夏侯玄正元元年(254)被司马师杀害,所以,所谓的正始玄学不过是昙花一现。自正始末至景元三年(263)年嵇康被杀、景元四年(264)阮籍病逝的十多年间,曹魏朝政一直由司马氏父子把持。这一时期,玄学思想虽然十分活跃,但大旗实际上却是由竹林七贤扛起的,具体些说则是由嵇康和阮籍扛起的。 正始末至景元年间,竹林七贤以其特殊身份活跃在当时的玄学论坛上。他们的玄学活动虽然不乏辩难驳议之类的事情,却不像两晋名土那样常常为某一玄学命题争执不休,甚至一定要分个高下输赢。他们通过竹林之游畅言玄理,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同时又在社会活动中不经意地张扬着玄学思想,推动着玄学的流行。 阮籍是竹林玄学的坚定鼓吹者。任尚书郎的时候,他与同为尚书郎的王浑是好朋友。王浑之子王戎当时才十几岁,随父在郎舍,因而与阮籍成了忘年之交。两个年齿悬殊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崇尚清谈,在谈玄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孙盛《晋阳秋》载: 戎年十五,随父浑在郎舍。阮籍见而说焉,每适浑,俄顷辄(去),在戎室久之。乃谓浑:“濬冲清尚,非卿伦也。”戎尝诣籍共饮,而刘昶在坐,不与焉。昶无恨色。既而戎问籍曰:“彼为谁也?”曰:“刘公荣也。”浚冲曰:“胜公荣,故与酒;不如公荣,不可不与酒;惟公荣者,可不与酒。”① 阮籍和小他20多岁的王戎成为忘年交,是因为王戎小小年纪就善于清谈。一句“濬冲清尚,非卿伦也”,表明了阮籍对王戎长于清谈的欣赏态度。而王戎则是能言之辈,他对阮籍的一番话,看似谈论饮酒,但实际上则充满玄理意味。正是因此,阮籍对阮浑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以至于他每次与王戎相聚,“必日夕而返”②。除此之外,阮籍还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乐论》和《大人先生传》等充满玄理意味的文章,来阐释自己对“三玄”的认识与理解,张扬玄理,鼓吹玄学。 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其玄学活动主要发生在移居山阳之后。作为竹林之游的主持者,嵇康常常在嵇公竹林里和阮籍等竹林名士谈玄清议,饮酒唱和。谈论玄理,成为竹林之游的重要内容。竹林之外,嵇康经常和向秀、吕安等锻铁灌园,谈论玄理。《文士传》载: 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惟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③ 此处所谓“清言”,与“玄言”同义,是指谈玄清议,《世说新语》和《晋书》都有很多例证。④嵇康与亲旧共“清言”,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参与玄学活动。除此之外,嵇康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玄学命题的辩难,如与向秀关于养生问题的争论,与张叔辽关于自然好学的争论,与阮德如关于宅无吉凶的争论,以及声无哀乐的争论,等等,都表明了嵇康对玄学问题的关注和对当时玄学重要命题的思考。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故而在玄学活动中对名教中人不理不睬。《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钟会访嵇康事云: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