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怀旧》的主题与形式——对普实克论文的再讨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 费冬梅 参加讨论

    另一处是对秃先生“智慧”的评论:
    先生能处任何时世,而使己身无几微之痏,故虽自盘古开辟天地后,代有战争杀伐治乱兴衰,而仰圣先生一家,独不殉难而亡,亦未从贼而死,绵绵至今,犹巍然拥皋比为予顽弟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由今日天演家言之,或曰由宗祖之遗传;顾自我言之,则非从读书得来,必不有是。(17)
    很明显,此类极富洞见的见识不是九龄童所能说出的。而是作为成人的“予”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忍不住的“插话”。论者大多从结构上将《怀旧》与《风波》及《示众》相比同,我倒认为在叙事视角的复杂性上,《怀旧》与鲁迅后来的《孔乙己》最为相似。但《孔乙己》是现代小说,而《怀旧》不是。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语言体式选择的不同。《怀旧》通篇都是畅达的文言,而据作者文中交代,九龄童“予”的文化水平方是不识平仄为何物、初通《论语》之际。这文言体例本身便是对儿童视角的消解。读来只觉一迂腐老翁故作痴儿语,远不及《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声口可亲可近。
    在论文中,普实克将现代小说与近代画联系起来:“现代绘画的目的只是画,而非描述事件”,但其并未充分展开,只是将中国现代小说与西方印象派画风做一类比,意指现代小说的非连贯性叙述,亦即“横断面”的性质。现代小说对横截面的关注,其实并非全由西方小说习得而来。在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早有此类技巧存在。传统花鸟画中的“折枝画”技艺便与其很是相合,而戏曲界之常演经典“折子戏”,审美趣味也可说是与此颇为相近。具体到《怀旧》中,此横截面性质却有小小不同。
    《怀旧》的结构恰似欣赏一小幅长卷,它并非是西方油画中的印象画体,反而更近于中国风俗画的卷收与展放。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便近于赏画者展开画卷的过程。读者不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尽览小说之事,而需要慢慢展开,收起便是现在,展开便是过去。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穿梭往回。而这推动三次时界变更的却并非叙事者自身,而是文中的其他人物,即秃先生、金耀宗、和突兀而来的“雨”。第一次是秃先生来归,第二次是金耀宗插话,第三次是李媪因雨故拉“余”离开。前两次打断还可续上,而第三次“李媪见雨,便生归心”,却使“余”的听讲不得不中断。作者在此处对“余”的不情愿做了如下刻画:
    “否否,且住。”余殊弗愿,大类读小说者,见作惊人之笔后,继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则偏欲急看下回,非尽全卷不止,而李媪似不然。
    “咦!归休耳,明日晏起,又要吃先生界尺矣。”
    雨益大,打窗前芭蕉巨叶,如蟹爬沙,余就枕上听之,渐不闻。(18)
    文本略去“余”和李媪的“归家”,直接由李媪的答复转到“余就枕上”,“雨益大,打窗前芭蕉巨叶,如蟹爬沙,余就枕上听之,渐不闻”。正是林逋《宿洞霄宫》“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的诗境。而于此,“讲史”故事虽未完,但李媪的“明日当为汝言”却给读者留了一个悬疑,明日来时,是否有另一个“长毛故事”即将展开(即使是梦,怕也是李媪昔日旧闻)?此处不难让人联想起古典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式,可以说是古典小说技巧的现代变形。此外,《怀旧》还有好几处模拟唐传奇的声口,金耀宗的出场便是一例(金氏,居左邻,拥巨资;而敝衣破履,日日食菜,面黄肿如秋茄,即王翁亦弗之礼。尝曰:‘彼自蓄多金耳!不以一文见赠,何礼为?’故翁爱予而对耀宗特傲,耀宗亦弗恤,且聪慧不如王翁,每听谈故事,多不解,唯唯而已)。此处极似传奇中人物的出场桥段。一露面,便定了型,定了性。要言之,《怀旧》虽有创新,难脱陈迹。
    关于《怀旧》的结尾,《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曾评道:“不肯一笔平钝。故借雨作结。解得此法,行文直游戏耳”(19),在此,恽铁樵指出《怀旧》结尾“借雨做结”乃“游戏”性质。“雨”在此却并非仅为结构之需,还同时兼营情境。在细雨沙沙中,“余”于枕上回忆王翁所讲故事,念念不忘故事下文,却又同时忧虑秃先生的责罚。这一画面活画出一个顽皮灵动又不失乖巧的儿童形象。
    美国学者安敏成在其著作《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中曾提出过如下观点,即鲁迅的小说常常在结尾出现一种“净化”时刻,“叙述者突然感到一种与小说中的苦难相悖逆的解脱感”,如《祝福》中“我”最后对祥林嫂遭遇的“释然”,《孤独者》中“我”最后的“轻松”和“坦然”,《怀旧》的结尾似乎也可纳入此一系列,但与其说是一种“解脱”,倒不如更说是一种安然的牵挂,也并没有涉及安敏成所云“鲁迅在小说中对自己的写作以及现实主义方案进行激烈的批判”。相反,在《怀旧》中,整个行文基调是活泼而温情的。
    以雨中芭蕉和雨夜惊梦做结,《怀旧》亦随之带上了一抹感伤色彩。或许,《怀旧》亦不过是鲁迅的一场“惊梦”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