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郭祥正诗学理论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中学刊》2014年第201 newdu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郭祥正,他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这些诗学理论散见于其所创作的近200首诗歌当中,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郭祥正/《郭祥正集》/诗学理论
    作者简介:杨宏(1977- ),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后,河南大学图书馆副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1
     
    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郭祥正(1035―1113年)。祥正字功父、功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居士、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人(今属安徽),少有诗名,皇祐年间中进士,曾任星子主簿(今属江西),后知武冈(今属湖南),签书保信军判官,又通判汀州(今属福建)、游历漳州(今属福建),为官颇有善政,后知端州(今属广东),归隐家乡青山而卒。他一生五次出仕,五次归隐,足迹遍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留下诗文作品1400余篇。其创作以及后世流传作品数量之多,就整个宋代来说是比较少见的。郭祥正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对自己在诗学领域的心得体会十分自信,自言:“子善评文我不如,我亦谈诗子许深”[1]248,“南风一送轻舟去,更与何人细论诗”[1]466,“论诗慰白头”[1]323。这些诗学理论是诗人毕生创作实践的总结,散见于近200首诗歌当中,占他留存创作总量的近1/7,值得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内容,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所收录之《郭祥正诗话》,共13则,张福勋《“我亦谈诗子许深”——郭祥正诗论发微》中提到郭祥正诗论83则,刘中文认为《宋诗话全编》所辑不全,又增补诗话26则。除去3人重复所见之处,前人所辑郭之诗论共89则。笔者认为,郭祥正文艺理论,特别是诗论远远不止于此,前人尚有遗漏之处。笔者根据孔凡礼《郭祥正集》以及四库全书本《青山集》《青山续集》重新整理,又补辑诗论98则。笔者拟对这些诗学理论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对郭祥正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一、诗之本源与创作思维
    诗人出身的郭祥正重视文学创作,赞同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2]159之观点,指出文学是千古之大事,是万古不变的真理:“祢衡应先著述科”[1]371,“唯有文章道德能日新”[1]197,“文章千古重,富贵一毫轻”[1]504,“人亡国变今几年,唯有文章记崷崒”[1]226。他将文章地位提高到与国家、道德等同的地位,认为文章能够超越时空而存在。当济世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便发出“有才不得施,著书贻后世”[1]58的感慨,这显然是对儒家经典《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不难发现,郭祥正的诗学理论主要建立在儒家诗论基础之上。
    (一)诗之本源与评价标准
    先秦时代儒家倡导的“诗言志”和魏晋时期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构成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两大体系。传统儒家诗学理论中“诗言志”即《尚书·尧典》中所言:“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1汉代儒家学者认为此“志”应当是“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2]68的世情,如治世之情、乱世之情、亡国之情等。总之,诗歌要“言志”,要体现与政治教化、人生意义相关的内容。“诗缘情”来自于陆机《文赋》中提到的“诗缘情而绮靡”,源头可追溯到《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心感物而动,付诸诗歌借以表达情感,也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2]308言志说与缘情说引起历代评论家的争论,直至当代,才有学者指出二者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郭祥正根据个人创作实践活动指出两种观点可以并行不悖,共存于诗学体系,共存的前提是他将“诗言志”之“志”与“诗缘情”之“情”通过创作者这个中介联系在一起,“情”属于“志”的范围。
    首先,郭祥正认为,诗歌“其词有同有不同,亦各言其志也。必有读者能得之”[1]12,诗歌因“言志”而生,或者也可以说诗歌的功能在于“言志”。具体之“志”含义是多重的,儒家诗论强调的“天下之志”是其中一种,这一点郭祥正虽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明确提出,但是却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予以表达。他说诗歌的社会功能在于“直笔正褒贬”[1]539,因此诗歌要能够反映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诗人要为民鼓呼。他热情歌颂儒家理想社会,重视诗歌教化作用:“愿令里巷歌《召南》,风化流行成乐土”[1]38;他为孝子作诗扬名:“谁为孝子传,吾诗信无伪”[1]133;他崇敬杜甫、白居易忧国忧民的精神,很多诗歌反映了他对现实、民生的深切关注,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和愤恨,体现出儒家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奉献精神;他同情人民在自然灾害之后得不到官府的救济,反而被逼缴纳赋税;他指责身为民之“父母官”却全然不顾人民生命的行为:“高村既无麦,低田又无谷。民间已乏食,租税仍未足。县令欲逃责,催科峻鞭扑”,发出“世无采诗官,悲歌寄鸿鹄”[1]123的哀鸣;他揭露社会政治的腐败:“政宽法不举,将懦边无威”[1]124,指出政令不严,法令不行,武将懦弱,军事失利,国威何存;他痛恨朝廷不能知人善任,导致将帅无能,内乱难平,杀害百姓,冒领军功,“刺史亟闭户,神理默垂佑。城头无百兵,坐待五羊救”,“权帅计仓卒,遣将速诛蹂。贪功恣杀戮,原野民血溜。婴儿与妇女,屠割仅遗脰”[1]111。这些无疑是对“诗言志”说的有力支持。支持赞同诗歌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生活、仁民爱物为职能的同时,郭祥正并不反对诗歌可以表达个人情感。在他看来,既然诗歌可以“各言其志”,那么诗歌既可以表达天下之志,同时也能宣泄个人情志。他在《泛江》一诗序言中说到此诗是由于“感慨其怀,而为之辞云”,“起予思之无穷兮,既局影以自慰,又苦辞以招魂”[1]5。心中苦闷难以排遣之时,他常常会“欲吐哀音写心曲”“悲歌写哀弦”,消解内心之忧愁;在心情欢快的时候,同样可以“朗咏佳兴发”“题诗写高兴”;他认为诗歌还能感怀抒情:“遇胜寄幽怀,览古兴绝唱”“觞酌每追随,啸咏舒悰襟”“览古发遐想,缘情还独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